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传统的观念中,监狱往往被视为封闭和孤立的场所,与传统文化传承似乎格格不入。本文将探讨监狱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以江苏监狱网报道的南京女子监狱为例,分析非遗文化在监狱中的传承现状和意义。
非遗文化进监狱的背景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重要场所,其职能也在不断拓展。近年来,监狱开始关注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其中。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成为了监狱教育改造的重要手段。
非遗文化在监狱中的传承现状
以南京女子监狱为例,该监狱于2020年11月开办了苏绣和秦淮灯彩兴趣班,邀请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授课。这些兴趣班不仅让服刑人员学习到了传统技艺,更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1. 苏绣兴趣班
在苏绣兴趣班上,服刑人员学习了苏绣的基本针法,如齐针、接针、套针、滚针等,并亲手制作了兰花图。苏绣大师陈英华通过亲身示范和讲解,让服刑人员感受到了苏绣的魅力和民族文化的精髓。
2. 秦淮灯彩班
秦淮灯彩班则让服刑人员了解到了秦淮灯彩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秦淮灯彩传承人曹红以自身经历为例,向服刑人员传授了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在监狱中的传承意义
1. 教育改造
非遗文化进监狱,有助于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2. 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在监狱中的传承,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非遗文化的价值。
3. 社会责任
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关注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将非遗文化传承纳入其中,体现了监狱的社会责任。
结语
监墙之外,非遗薪火正在监狱中传承。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更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非遗文化在监狱中的传承将更加广泛,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传统文化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