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这座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古城,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它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将深入挖掘张掖的历史文化,探寻丝路文明的足迹。

一、千年石窟,匠心传承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是张掖最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之一。寺内有一尊巨大的卧佛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长约4米,脚长5.2米,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这尊佛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是张掖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在1996年,地方政府对大佛寺进行了维修,使得这座千年古寺再次焕发生机。大佛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地,更是研究丝路文化、佛教文化、石窟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张国臂掖,丝路明珠

张掖,古称甘州,意为“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自古以来,张掖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张掖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隋唐时期,张掖正式称为甘州,因其甘俊山下有一眼甘泉而得名。隋炀帝西巡时,在此召见西域各国使臣,并召开博览会,进一步推动了张掖的经济文化发展。

三、历史文化,千年传承

张掖古城,是一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城市。古代高僧玄奘、使臣张骞、名人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唐代诗人陈子昂、王维、高适等也在此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去河西攻打匈奴,两次河西之战后,匈奴被成功击退。随后,汉王朝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守护丝绸之路。

四、现代张掖,文化复兴

在新时代背景下,张掖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外文局大型国际文化项目“丝路百城传”将张掖市列入项目规划,并力邀知名作家陈玉福创作《张掖传》。该书以生动有趣的文字、富含情感的笔调、哲学的思考,立体再现了张掖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人文社会演化以及几千年来传唱不衰的故事。

总结:

张掖,这座丝路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千年文化的传承,探寻丝路文明的足迹。如今,张掖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共同见证这座古城的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