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这座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井盐文化到恐龙文化,从灯会文化到饮食文化,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自贡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揭开自贡非遗的神秘面纱,通过传承人的讲述,带您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胡氏泥塑:指尖翻飞的指尖之旅
胡氏泥塑是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由胡伟康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将更多的自贡本土风物融入泥塑艺术。胡伟康的泥塑作品《江姐》有幸搭乘自贡首发高铁班列向外界展示江姐故里的城市形象,吸引了广大乘客的关注。
胡伟康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捏、搓、揉、掀等手法,经过数次修改、磨光、晾干、烧制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个作品。他强调,做泥塑,光技艺熟练还不够,还必须要用心。
二、自贡盐场号子:千年盐工的歌声
自贡盐场号子是盐场工人长期劳作的结晶,是盐工们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语言,更是一个时代盐都人文风情的再现。从东汉章帝时期起,自贡盐场号子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黄宗坛是自贡盐场号子的第一传承人,他以自贡盐场号子为基础创作了大量歌曲。2006年,自贡盐场号子成功申报为自贡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徐氏雕刻艺术:匠心如磐传六代
徐氏雕刻艺术是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由徐氏雕刻艺术传承人创办的徐氏文化产业园位于九洪乡张湾村。徐国章是张湾村有名的老石匠,他的手艺传自家中长辈。
徐氏雕刻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徐国章表示,石匠与铁匠、篾匠、剃头匠一样同属民间八大匠,也是以辛苦著称、历史传承时间最长的职业。
四、自贡扎染:一针一线传承文化
自贡扎染被称为自贡小三绝”,由张晓平继承自贡扎染的传统技艺。张晓平通过一针一线,一浸一染,勾勒出的线条精妙、流畅、飘逸,让染出来的人物带着仙气,颇具神韵。
张晓平认为,自贡扎染要坚持本土特色,坚持文化传承,传承自贡扎染,技法和文化底蕴缺一不可。
结语
自贡非遗是自贡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通过传承人的讲述,我们了解到这些非遗背后的故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自贡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