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位于湖北宜昌的秭归县,作为屈原的故乡,其端午节习俗更是源远流长,独树一帜。本文将带您走进秭归端午,揭秘这一千年礼仪文化的传承之旅。

一、端午节的起源与传承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秭归作为屈原的故乡,对端午节的传承尤为重视。据史料记载,秭归的端午习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

二、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1. 祭祀屈原

在端午节期间,秭归人民会聚集在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这一习俗体现了对屈原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爱国精神的传承。

2.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在秭归,龙舟竞渡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一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

3. 端午诗会

自明代起,秭归乐平里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欢度端午并纪念屈原。

三、秭归端午的饮食文化

1. 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在秭归,粽子有丰富的馅料,如红枣、豆沙、蛋黄等,寓意着对屈原的纪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发面粑粑

发面粑粑是秭归端午的特色美食,用端午前后新收割的小麦制作而成,寓意着丰收和吉祥。

四、秭归端午的服饰文化

在端午节期间,秭归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如新衣、香袋等,以示庆祝。

五、秭归端午的民间信仰

1. 挂艾草、菖蒲

在端午节期间,秭归人民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以驱邪避疫。

2. 雄黄画额

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子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

六、结语

秭归端午,作为一项千年礼仪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端午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