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甸,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名,如今以香格里拉之名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段传统地名文化的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变迁。本文将深入探讨中甸地名的起源、传播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揭示传统地名文化如何历久弥新。
中甸地名的起源
云南的龙地名
根据国家测绘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全国乡镇地名录》统计,1985年云南称“龙”的乡镇地名203个,占全国乡镇“龙”字地名总数2367个的19.56%。这表明“龙”字地名的起源与云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辐射至全国。
“甸”字地名的来源
“甸”字地名的来源同样与云南密切相关。据《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资料解释,“甸”意为郊外的地方,古代郊外曰甸,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在云南,“甸”字地名与田野的产物、土地、酋长住地等概念紧密相连。
中甸地名的传播与演变
“龙”字地名的传播路径
“龙”字地名的传播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即古羌(先羌)北迁古道;二是沿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向两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其中,广东、广西和川、渝、贵地区对“龙”字地名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甸”字地名的传播与演变
“甸”字地名的传播与演变同样与云南密切相关。在云南,甸字地名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大辞典》所解释的古代郊外的地方、田野的产物、纳甸于有司等概念紧密相连。
香格里拉地名的由来
藏语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有关。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犏牛的地方。
詹姆斯·希尔顿的《失去的地平线》
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地名的现代意义
旅游城市的崛起
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从此,香格里拉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世人寻觅已久的世外桃源。
传统地名文化的传承
香格里拉地名的更名,不仅赋予了城市新的时代意义,也使得传统地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结语
中甸(香格里拉)地名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传承。从“龙”字地名的起源到“甸”字地名的传播,再到香格里拉地名的现代意义,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地名文化如何历久弥新,成为我们共同探索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