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不断交融、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本文将通过几个生动实例,解码语言与文化的千古传承,展现古今交融的魅力。

文物古籍:历史的见证者

文物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为例,通过展示1500余件文物古籍,浓缩千年时光,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解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文物古籍的具体实例

  1. 《春秋公羊传》:作为中国最早记载“大一统”一词的文献,展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传统的深厚底蕴。
  2. 《圣朝混一方舆胜览》:通过生动的描绘,阐释了“长城内外是故乡”的历史观念。
  3. 铜鼓、箜篌、马头琴:这些民族乐器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古都文化: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古都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以下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展现古都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中轴线的具体实例

  1. 历史背景: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七百余年,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一个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
  2. 申遗之路:自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历时十二年,最终于2020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文化传承:北京中轴线作为活态遗产,一直生长在市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并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生机勃勃地走向未来。

文化传媒:古今交融的桥梁

文化传媒在古今交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以《行走文脉 一眼千年》为例,展示文化传媒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中的作用。

《行走文脉 一眼千年》的具体实例

  1. 内容特色:围绕南京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发展、文脉的昌盛绵延,展现南京以文化为重要支点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 互动体验:通过视频访谈、观点评述、趣味互动等方式,展示南京在文学之都、文明探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古籍事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等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语言文化工程: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语言文化工程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语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以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为例,展示语言文化工程的具体成果。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具体实例

  1. 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整合全国优势力量搭建协同创新攻关平台。
  2. 数字化赋能: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汇聚近百项高质量语言资源,打造了汉字信息服务、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等20余项数字化语言服务。
  3.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梳理1100余条思想文化术语,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等书籍。

结语

语言与文化的千古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文物古籍、古都文化、文化传媒、语言文化工程等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交融的魅力,以及中华民族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