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时间的长河中,无数非遗传承人默默守护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代代相传。本文将揭秘襄阳非遗传承人的风采,展现他们如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襄宛皮影戏:郝运平的传承之路

襄宛皮影戏是襄阳地区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郝运平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

1. 从小学习皮影戏技艺

郝运平自幼跟随宛梆皮影戏艺人张有林学习皮影戏表演,习得42本经典曲目。他在皮影戏表演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

2. 创作具有襄阳地方特色的皮影戏

郝运平在传承传统皮影戏的同时,还创作了多部具有襄阳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形成了独特的襄宛皮影戏风格。

3. 受到多家媒体报道

襄宛皮影戏受到电视台、报纸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央视三台摄制组曾来襄城录制相关节目。

二、襄阳香包:崔明凡的非遗传承

襄阳香包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崔明凡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为传承这一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学习传统手艺

崔明凡自幼学习针线女红、刺绣等手艺,后来专注于襄阳香包的制作。

2. 参加各类展览活动

崔明凡制作的襄阳香包在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中亮相,受到广泛关注。

3. 荣获多项奖项

崔明凡制作的香包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如《十二生肖》系列襄阳香包在襄阳市首届文化产业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三、棕榈扇编织:何兴德的匠心独运

棕榈扇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兴德老先生在传承和推广这项技艺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1. 12岁开始学习编织技艺

何兴德自12岁开始学习编织棕榈扇,18岁入伍,退伍后重新拾起并继续传承这项技艺。

2. 制作完成的扇子具有极强的韧性

何兴德制作的棕榈扇具有极强的韧性,并得以长期保存。

3. 传承面临挑战

在工业化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棕榈扇编织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四、结语

襄阳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用匠心和汗水,守护着这座古城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传承人,让襄阳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让我们共同为他们的付出点赞,为襄阳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