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这座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沿海城市,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象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批非遗传承者,他们用匠心独运的技艺,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这些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文将揭秘象山非遗传承者名单背后的匠心传承故事。

一、竹编技艺:张心荣的指尖艺术

张心荣,象山心荣竹艺坊的创办人,自15岁起便从事竹编技艺。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上百件平面竹编画,多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并获得金、银、铜奖。张心荣的作品《隐形观音》、《隐形妈祖》和徐悲鸿的《隐形八骏图》等,利用毛竹的自然本色,劈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通过视觉的转换形成忽隐忽现的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

张心荣的竹编技艺传承了象山竹编的精髓,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成为了象山竹编技艺的代表作。

二、渔家编结:裘亚素的传承与创新

裘亚素,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编结技艺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在外婆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香包、草编、结艺、手龙等编结技法,还传承鱼骨鸟并创新了鱼骨画。裘亚素的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渔民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裘亚素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更是一位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化传承者。她精心研发了一系列适合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如“石斑鱼编”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三、竹根雕艺术:张德和的匠心独运

张德和,象山竹根雕艺术的传承人,自1978年起从事竹根雕艺术的开发、创新与研究。他成功研究出仿古竹根雕,开创了竹根雕产品大批量出口的先河,并带动了整个象山竹根雕艺术和产业的发展。

张德和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如《眷恋》、《洪荒时代》、《出没风涛》等。他发明的“乱刀法”、“联体雕法”、“组合雕法”和大写意法等多种技法,使濒临失传的中国竹根雕艺术重放光彩。

四、船模制作:盛万江的绝活传承

盛万江,盛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模体验基地”的负责人兼制作人。他从16岁起跟随师傅学做木船,拥有精湛的造船技艺。随着时代发展,木制帆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盛万江将木船做成船模,为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盛万江的船模制作技艺独特,能将看过的船一模一样复制出来。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成为了象山船模制作的代表。

结语

象山非遗传承者名单背后,是一段段匠心独运的传承故事。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这些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我们向这些非遗传承者致敬,共同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