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这片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广袤土地,不仅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宝地。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如面塑、疆绣、艾德莱斯绸、桑皮纸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文化瑰宝背后的故事,感受那些不为人知的传承人风采。
面塑:馕叔的憨态可掬
面塑,起源于先秦时期,成型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疆面塑以馕为原型,将其拟人化为一位憨态可掬的“馕叔”,他头戴小花帽,浓眉大眼闪烁着热情的光芒,卷翘的胡须下藏着笑容,仿佛随时都会用那略带新疆风味的普通话,向每一位驻足的游客送上问候。
在乌鲁木齐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里,这款作品凭借其别致的造型和盎然的趣味,成为了传递地道新疆韵味的伴手礼。面塑技艺的传承人,用一双巧手将面粉、糯米粉等材料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传承着这项古老而独特的技艺。
疆绣:非遗之美阐释工匠精神
疆绣,是新疆地区刺绣工艺的统称,是新疆众多非遗项目中的瑰宝。从汉朝就有传承,盛于唐代和清代,新疆各民族聚居区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刺绣工艺。疆绣中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通过不断努力,将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文艺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疆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传承人群的故事以及衍生品。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疆绣的发展历程,更是展示了工匠精神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艾德莱斯绸:千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艾德莱斯绸,作为和田地区千年非遗文化的代表,以其独特的织法和图案而闻名。在和田市吉亚乡,这里集中了最多的艾德莱斯手工编织传承人。他们怀揣着传承非遗文化的梦想,将这项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巴郎赞艾德莱斯绸品牌创始人穆拉提·图尔荪托合提,从戈壁大漠一路追梦到烟雨江南,将艾德莱斯搭上电商贸易的快车,从和田小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的故事,展示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桑皮纸:丝路遗珍,书画家“新宠”
新疆桑皮纸,被誉为造纸业的“活化石”,传承着新疆地区传统造纸工艺发展历程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故事。自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以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的造纸术随之传入。
在墨玉县,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用桑树枝内皮为原料,经过剥削、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等工序,制作出高品质的桑皮纸。如今,桑皮纸已成为书画家们的“新宠”,活跃在书画展览舞台上。
总结
新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那些不为人知的传承人,用他们的坚守和努力,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些故事,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