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名人一览
金庸:武侠小说的传奇巨匠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泰斗。他的作品不仅深受华人世界的喜爱,更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庸的武侠小说以丰富的人物塑造、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哲理著称。他的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这些作品都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和舞台剧,成为华人文化的一部分。
金庸在新闻工作领域的成就同样辉煌。他曾任职于上海《大公报》和香港《大公报》,并创办了香港《明报》,担任主编兼社长长达35年。他的政治评论和散文作品也广受欢迎。
倪匡:多才多艺的小说家
倪匡,原名倪聪,是香港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写作范围广泛,包括武侠、科幻、神怪、言情等多种类型。倪匡的写作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八千字,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他的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想象奇特,深受读者喜爱。
亦舒:现代都市女性的代言人
亦舒,原名倪亦舒,是香港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以描绘现代都市女性的生活和情感为主,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亦舒的小说语言简洁流畅,情感细腻,她的作品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东江纵队文化传承
东江纵队:抗战时期的华南抗日游击队
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南抗日游击队中的一支部队,港九独立大队是其下属部队。在战火硝烟的年代,东江纵队在营救抗日文化人、英军战俘、美军飞行员,以及与盟军的情报合作等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东江纵队文化传承新路径
为了纪念东江纵队成立八十周年,香港各界人士共同探索东江纵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通过座谈会、纪录片拍摄、历史展览等多种形式,将东江纵队的历史和精神传承下去。
《老兵回忆烽火岁月》:传承东江纵队精神
由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发起的特别策划《老兵回忆烽火岁月》通过口述历史、实地采访和现场拍摄等方式,聚焦东江纵队老战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故事、人生轨迹与个人情谊,将这段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展示在当代人面前。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
白石龙古村:文化名人的“希望之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白石龙古村成为文化名人的“希望之地”。在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和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周密部署下,邹韬奋、茅盾、张友渔等进步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从日军封锁下的香港神秘失踪,逐批出现在白石龙村。
文化名人大营救:抢救文化火种
白石龙村的村民与游击队战士一起,尽心尽力地守护着这些文化精英,为新中国保存了文化的火种。茅盾曾评价这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香港青年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
香港青年到红安县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接受红色教育。通过参观黄麻纪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升国旗仪式等活动,香港青年们深刻领会了革命精神,感悟红色文化精髓。
青马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马工程培训班为香港青年提供了一个学习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机会。通过图文展、讲座等形式,青年们深入了解东江纵队的历史和精神,增强了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
香港革命文物保护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红色基因
香港在中国革命史上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迹与文物。加强香港革命文物与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推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红色文化交流,传承好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中心: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中心致力于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服务,推动红色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展览、讲座、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