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巴绣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传承,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巴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巴绣,又称巫溪嫁花,是一种植根于巴渝大地的挑绣技艺。它起源于民间,经过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据传,巫溪女孩从十一二岁便开始学习挑花,所绣作品多为床套、床帘、蚊帐等出嫁所需的嫁妆,寄托着女性对美好婚姻的向往,故得名巫溪嫁花。
巴绣技法以挑花为主,讲究“重挑不重绣”,主要针法为挑针,有十字针和一字针两种形式。其题材丰富,包括人物生活、动物鸟兽、文字几何、植物花卉及神话天象等,多反映民俗情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纹样上,巴绣采用“单位”平铺组合,形成一幅搭配有序的完整图案。其寓意深远,主题纹样和装饰纹样相依相生,呈现“天圆地方”之意,与巫文化崇敬自然一脉相承。
二、巴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巴绣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为了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巫溪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举办巴绣创意设计大赛:自2024年起,巫溪县举办了首届巴绣创意设计大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0余所高校、11家企业的近500名参赛者。通过比赛,激发了青年设计师对巴绣文化的关注和创作热情,为巴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布巴绣符号:巫溪县发布了100个巴绣符号,涵盖了人物、动植物、几何图案等内容。这些符号不仅是巴绣文化的传承,更是创新的起点。通过符号的应用,让巴绣真正走入现代生活。
开发文创产品:巫溪县将巴绣元素融入服饰、文创产品等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巴绣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巴绣文化的未来展望
巴绣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人文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巴绣文化的发展前景广阔:
加强巴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设立巴绣技艺传承基地、举办巴绣技艺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一批巴绣技艺传承人,确保巴绣文化的传承。
推动巴绣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设计师将巴绣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巴绣作品。
拓展巴绣文化的应用领域:将巴绣元素融入旅游、文创、服饰等领域,提升巴绣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巫溪巴绣文化,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相信在全体巫溪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巴绣文化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