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更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武乡人民的智慧与匠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将揭秘武乡非遗名录背后的匠心传承故事。
一、武乡非遗名录概述
武乡非遗名录涵盖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武乡砂罐制作技艺、武乡砂锅制作技艺、武乡木刻版画等。
二、武乡砂罐制作技艺
武乡砂罐制作技艺,是武乡县一项古老的技艺,已有六七百年历史。这项技艺采用本地特有原生态高岭土、黑陶土为生产原料,不含金属等化学物质,用它做出来的饭菜清香可口、原汁原味。
制作砂罐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原料加工:先将黑陶土、红土等原材料按比例搅拌、粉碎,和成泥状。
- 拉坯成型:将适量陶土泥放置在轮盘机上开始打造雏形,用锤头敲打平整,套上外模后继续敲打,直至成罐形。
- 打磨成型:套上内模再次敲打,大体成型后还要用砂布细细打磨。
- 烧制:将成型的砂罐送往烧制车间,采用传统抽屉窑烧制。
- 冷却:烧制完成后,将还带着火苗的砂罐用特制铁桶盖住,让其慢慢冷却。
这项技艺的传承人赵俊峰师傅,祖祖辈辈从事烧制砂罐的行业,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使武乡砂罐制作技艺得以传承。
三、武乡砂锅制作技艺
武乡砂锅制作技艺,是武乡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当地独有的黑陶土和祖传工艺烧制而成,耐酸碱、耐腐化,煮饭不变色、熬药不变性。
砂锅制作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原料加工:采用高岭土、黑陶土、大红枣土、碱白土等原料,按比例混合、粉碎。
- 配料拌泥:将原料与水混合,搅拌成泥状。
- 拉坯成型:将适量泥料放置在轮盘机上,用手或工具拉成罐形。
- 上耳、阴干、烘干:将成型的砂锅进行上耳、阴干、烘干处理。
- 烧制:将烘干后的砂锅送入窑中烧制。
传承人赵俊峰师傅,世代传承砂锅技艺,已传至第七代。他带领工匠们潜心摸索,开发出药茶壶、煎饼鏊、烧盘、酒杯、酒壶、摆件等20多种产品,使传统武乡砂锅焕发出新活力。
四、武乡木刻版画
武乡木刻版画,是武乡县的一项传统美术技艺,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这项技艺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由延安鲁艺木刻团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
木刻版画制作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设计图案:根据需要创作的主题,设计出相应的图案。
- 刻版:将设计好的图案刻在木板上。
- 印刷:将刻好的木板涂上油墨,然后印在纸上。
武乡职业中学依托当地红色资源,致力于打造“匠心刻红”特色文化品牌,传承工匠精神,培育红色情怀。学生们在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养成了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总结
武乡非遗名录背后的匠心传承故事,充分展现了武乡人民的智慧与技艺。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丰富了武乡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