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中国当代建筑领域的里程碑,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本文将从选址与布局、设计理念、材料运用等方面,深入解读王澍在象山校区设计中的思考与探索。
选址与布局
王澍选择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建造象山校区,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建筑”关系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山与建筑之间并非简单的景观关系,而是共存的关系。因此,象山校区的设计充分尊重了自然环境,建筑群随山水扭转偏斜,与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和谐共存。
设计理念
传承与创新
王澍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他不仅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如运用竹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等材料,还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使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和谐共生
王澍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象山校区,建筑不再是主角,而是与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建筑群随山水而动,形成一种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的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材料运用
王澍在象山校区的材料运用上,充分展现了其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竹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本地杉木、竹等材料,不仅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更彰显了地域特色。
竹模板混凝土
竹模板混凝土是王澍在象山校区中创新运用的一种材料。它不仅环保,而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使建筑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具备了现代建筑的品质。
回收旧砖瓦
回收旧砖瓦的使用,既体现了对传统材料的尊重,又具有环保意义。这些旧砖瓦在新的建筑中得到了重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结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的典范。通过对选址与布局、设计理念、材料运用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王澍在建筑设计中的思考与探索。象山校区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