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包括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本文将深入探讨AI如何助力文化传承,揭秘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新篇章。

一、AI赋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1. AI的文化阐释属性

AI的文化阐释属性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旧瓶装新酒”。例如,AI春晚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将传统人物、文化经典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视听作品,如24节气文字拟态图、二次元数字主持人等,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AI编撰技术打破传统叙事

AI编撰技术打破了传统叙事,将人工脚本融入更多现代词汇和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例如,2024中国AI盛典上,现场歌手与AI兵马俑共同演绎说唱歌曲《从军行》,迎合了青年观众的知识渴求和情感需求。

二、AI具象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

AI的具象转化属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以百度百科AI非遗馆为例,通过AI技术点亮非遗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2. 众包数字化扫描活动

泉州开元寺的众包数字化扫描活动展示了AI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众包摄影测量,课题组完成了开元寺大雄宝殿和拜庭中文物的数字三维建模,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

三、AI时代的人文与设计挑战

1. 设计伦理与思维

AI时代,设计学面临设计伦理和设计思维的挑战。例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张黎探讨了人工智能的设计伦理,指出思辨设计在应对技术文明中所面临“科林格里奇困境”的重要性。

2. 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学科趋势

在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学科趋势中,设计学需要实现前瞻性的伦理治理,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

四、AI时代的文化艺术发展

1. 算法与想法的协同

AI时代,美育应与人类创作形成协同关系,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例如,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届人文通识教育·美育论坛上,专家们探讨了AI技术在视频生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情感深度和文化差异理解等特质。

2. 文化符号与文化实质

文化遗产空间AR体验等应用为设计学科及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沿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例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就声乐表演与人工智能、大学美育如何服务社会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五、结语

AI技术在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数字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AI技术,助力文化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