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桃源七里,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西北部的七里乡,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乡村休闲旅游景区。这里不仅拥有千米以上高峰15座、七里香溪沿村伴山而过的生态旅游资源,更以其深厚的耕读文化底蕴著称。本文将揭秘桃源七里耕读文化传承之谜,探寻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桃源七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桃源七里风景区由峡谷漂流区、七里寻古区、生态体验区、耕读文化区、竹海观光区、蔬果采摘区等区块组成。香溪漂流、三仙圣地、耕读传家、三叠龙潭、森林氧吧、竹海绿道、石尖问顶、蔬果长廊等30余个景点遍布其中。
黄土岭、杨坞、均良、上村、大头、治岭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与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构成一幅幅恬静自如、天人合一的画卷。这里的生态山水、农屋农饭、避暑纳凉、高山蔬菜、峡谷漂流和耕读文化,是旅游区目前最大的旅游特色。
耕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耕与读被视为相辅相成的两种生活方式。一方面,耕作是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读书是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最有效方式。这种耕读结合的理念,体现了农耕文明以劳动养体,自然养性,文化养心的和谐理念。
桃源七里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桃源七里地区就有私塾、义学之设,为当地百姓提供教育机会。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耕读文化的传承与现状
在现代社会,桃源七里的耕读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另一方面,耕读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然而,桃源七里地区依然保留着丰富的耕读文化资源。例如,吉安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古老的客家泥墙桁瓦老屋,依山而建,拥有房间近30间,门前就是上通桃源村、下往桃尧镇的村道。在这里,村民们世代传承着客家人的耕读文化,至今已有10多名大学生出自此地。
耕读文化的现实意义
耕读文化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耕读文化对于培养新时代农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桃源七里耕读文化传承之谜,揭示了农耕文明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让耕读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