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近年来,通海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乡村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成功地将乡村文化传承的活力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古树文化:乡愁记忆的守护者

通海县石邑村是古树文化的代表。村中拥有4个古树群,70余棵古树,其中乡愁广场就是以一个古树群为基础打造的。这些古树不仅是村庄的生态资源,更是村民情感依托的象征。村党支部将保护古树列入村规民约,推行党员群众“古树认养挂牌公示”,让古树成为村庄生活最大的亮点。

1. 古树保护的意义

古树是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古树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更是对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视。石邑村通过古树保护,不仅保留了乡村的原生风貌,也传承了村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 古树文化的传承

通过古树认养挂牌公示,村民自发拆除院墙,将古树还给村庄和自然,形成了一派优美的木林风光。这种保护方式既保留了古树原有的姿态,又让文化融入了村庄生活。

二、庭院经济: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通海县五山村利用本地空闲庭院和劳动力等实际情况,将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通过整合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培育特色盆景产业,推进庭院经济提质增收。

1. 庭院经济的特点

庭院经济具有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产业多样等特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2. 庭院经济的实践

五山村引进云南中卉御芳园林有限公司,建成10余亩的花桩盆景育苗基地,将农家庭院变身盆景展区,重点培育盆景素材苗木,开发苗木盆景优势产品,不断扩大受众群体,延长产业链。

三、文化墙绘:乡村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

通海县六一社区以一墙一文化,一墙一特色的艺术墙绘为切入点,结合本村特色产业,在居民楼的墙体上绘制乡土民俗画,将农耕文化与观光旅游有机融合。

1. 文化墙绘的意义

文化墙绘不仅扮靓了村居环境,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了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2. 文化墙绘的实践

六一社区在居民楼的墙体上绘制了36块乡土民俗画,展示农民生产劳动的场景,将农耕文化与观光旅游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增添靓丽色彩。

四、农家书屋:文化振兴的“文化粮仓”

通海县将农家书屋和全民阅读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升农家书屋使用效能和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1. 农家书屋的作用

农家书屋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涵养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文化人才的重要功能。

2. 农家书屋的实践

通海县共建有76个农家书屋,共有藏书21万册,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开辟了一个文化娱乐、思想充电、提升道德修养、学习掌握农业科技的新阵地。

五、书画之乡:绿美行动扮靓家园

通海县四街镇者湾村被省政府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云南省唯一的书画之乡。近年来,者湾村美丽乡村建设不落伍,绿美行动迈新步。

1. 书画文化的传承

者湾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民参与绿化美化,使人居环境大改善,村庄旧貌换新颜。

2. 绿美行动的实践

者湾村按照生态环境美、村庄绿化美、人文景观美的发展目标,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厚植生态宜居根基,大力实施增绿添色绿化美化行动,全力打造推窗见景的人居新环境。

六、结语

通海县在乡村文化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古树保护、庭院经济、文化墙绘、农家书屋、书画之乡等举措,通海县成功地将乡村文化传承的活力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