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深入探讨桑植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探寻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
一、桑植民歌: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其质朴、粗放、风趣、诙谐的艺术风格,使桑植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独具魅力。
1. 桑植民歌的艺术价值
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2. 桑植民歌的代表性曲目
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
二、非遗保护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桑植县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政策支持与机构建设
桑植县突出本地特色,创新保护机制,设立完善保护传承机构,重力推进全县非遗保护工作。共成功获批各级非遗项目113个,其中桑植民歌、白族仗鼓舞、土家族撒叶儿荷(跳丧舞)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2. 传承人培养与民间教育
桑植县组织对全县乡镇及重点村组文化站点负责人开展非遗保护业务培训,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编写桑植民歌、仗鼓舞等非遗民间文化课程教材,在全县中小学校学生和旅游区游客中传教桑植民歌、桑植民舞及民俗知识。
3. 传承与创新
桑植县号召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村寨群众传唱桑植民歌,对非遗传承人实行工作奖励机制和工作补贴机制。开展非遗田间调查,建立详尽的非遗数据库。
三、桑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桑植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
1. 民间性与自发性
桑植非遗文化具有强烈的民间性和自发性,是桑植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以歌代语,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产物。
2. 多元性与包容性
桑植非遗文化融合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体现了桑植人民崇三”的朴素哲学思想。
3. 现代性与创新性
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桑植非遗文化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创新表现形式,使其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四、结语
桑植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民间艺术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桑植非遗文化将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