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宝库,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自古以来,青海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在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遗的瑰宝:藏娘唐卡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如同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以藏娘唐卡为例,这种唐卡艺术有着近1000年的历史,其发源地——玉树市仲达乡歇格村,因藏娘唐卡而闻名。
尼玛,一位年逾六十的藏娘唐卡画师,已有50多年的画龄。他的祖上六代都是藏娘地区唐卡艺人。尼玛从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藏文字及藏娘唐卡、彩绘、泥塑、版画等一系列藏娘艺术传统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父亲和爷爷的影响下,尼玛很快掌握了藏娘唐卡及藏娘艺术的各类技艺,16岁出徒那年,就可以独立完成藏娘唐卡作品。
藏娘唐卡采用天然矿物颜料,色彩经久不变,底色厚重、形象粗壮饱满,且主题与画风充满生活气息,显得鲜活而富有情趣。这种唐卡艺术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部分作品还流传至海外。
非遗的传承:青绣艺术
除了唐卡,青海的青绣艺术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绣以其绣工精致、内容丰富、绣法多样而著称,深受大众欢迎。贵南藏族刺绣,因其绚丽夺目且民间特色浓郁,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海省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开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展示活动中,集中展示了海西州刺绣类、服饰类、首饰类、雕刻类、特色美食等多个门类的非遗项目,通过各级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群众参与体验的方式,让游客和群众了解非遗知识,感受非遗魅力。
非遗的价值:民族大团结
青海非遗手工艺承载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性格特点,彰显着青海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对青海非遗手工艺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向世人传递民族大团结的价值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的未来: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青海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共同努力。近年来,青海省全面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保护传承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各地通过采取多种保护方式,在四级名录体系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非遗数字化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建设,青绣品牌打造提升等方面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格局。
青海非遗,是千年匠心的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共同呵护这份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