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莆田文十番,作为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的独有民间古老音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源于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流传至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深入探讨莆田文十番的历史渊源、乐器特色、演奏形式以及文化传承人的匠心独运。

历史渊源

莆田文十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据文献记载,文十番乐器在公元1103年即已流传至福建。明万历年间,莆田涵江人姚旅在其所著的《露书》中对文十番中的主奏乐器蓁(扎筝)有详细的记载。这说明文十番乐器和演奏手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同时,唐宋宫廷乐器与莆仙民间乐器融合,形成了以蓁为主、雅俗共赏的文十番。

乐器特色

莆田文十番演奏所用的乐器独具特色,包括堘(轧筝)、碗胡(走马胡)、四弦胡、伬胡、老胡、南琶、苏笛(箫)、八角琴、三弦、月盒胡、丹皮鼓、檀板、云锣等。其中,主奏乐器堘(轧筝)被誉为民间乐器活化石,其他乐器也各具特色,为今所罕见。

演奏形式

莆田文十番的演奏形式分为走奏与坐奏两种。走奏时,使用七弦或九弦的小堘,吹奏乐器用的是苏笛即横箫一对;坐奏时,使用的堘是十一弦即比较大的文堘,吹奏乐器用的是苏箫即直箫一对。此外,文十番乐队到妈祖庙去请妈祖花时,架旦(演唱者)必须用牙咬特制的香架,点香演唱,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使得莆田文十番更具神秘色彩。

文化传承人的匠心独运

在莆田文十番的传承过程中,众多文化传承人凭借匠心独运的精神,将这一古老艺术发扬光大。以下列举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

  1. 林开树:在林开树的协助下,先后成立了八乐班、古店八乐传习所和郊尾社区十音八乐队,培养出200余名后继人才。

  2. 郑春辉: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将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融入莆田木雕,使其更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李师傅:李师傅用泥土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讲述着一段又一段传奇的故事,让泥塑这一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些文化传承人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将莆田文十番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语

莆田文十番作为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莆田文十番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