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平果,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尤以壮族平果嘹歌最为著名。本文将深入探讨平果非遗的起源、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趋势,带领读者领略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一、壮族平果嘹歌的起源

据传说,平果嘹歌起源于唐朝,是原始歌曲“六声”演变过来的。在尹撤钟的根基上,经过长时间的民间交流、传唱、演变而成。平果嘹歌曲式多样,节奏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都是由一个快板一个慢板组成,旋律起伏转机,歌词典雅清新,表达出壮族民族的情感。

二、壮族平果嘹歌的表演特点

平果嘹歌是壮族地区的一种舞蹈歌曲,一般由四名以上的演员组成,演唱时两人对表合唱,其余人员拍手打板起舞。其唱腔高亢、奔放、豪爽,歌曲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壮族群众的喜爱。

三、壮族平果嘹歌的文化价值

平果嘹歌是壮族民间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文化价值。平果嘹歌歌词含蓄含蓄,富有诗意,歌曲表达了壮族群众的思念、享受日常生活的情感。同时,平果嘹歌也是壮族民俗文化的关键载体,是追溯和了解壮族民族文化的关键路线。

四、壮族平果嘹歌的传承和发展趋势

现今,平果嘹歌已获得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趋势。各级政府为了保护和传承平果嘹歌,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文艺团体、开设音乐课堂等。对于壮族人民而言,平果嘹歌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

五、平果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效

近年来,平果市高度重视特色文化发展,依托自身丰富文化底蕴和资源,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挖掘工作。截至目前,平果市非遗名录共有10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10项、市级非遗名录42项、县级非遗名录55项;非遗传承人共99名,其中自治区级传承人9名、市级传承人40名、县级传承人50名。

平果市加强非遗基地建设,确保历年出版的相关书籍、电子文档、音频、视频等资料能归档整理。建有平果市第五小学、平果市第二小学等6个校内非遗传习基地,同时建有马头镇印象公园壮族嘹歌协会”基地、太平镇耶圩壮族嘹歌传承基地、凤梧师公馆等乡镇传承基地。

六、平果非遗的活态传承

平果市利用民俗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独具平果特色的壮族歌圩节、朋友节。常态化传承平果岩茶”太平梁氏手工竹编技艺”等传统技艺,每年举办挖掘申报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研讨活动,不定期开展传承人培训活动,提高传承人自身的文化素养。

结语

平果非遗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在新时代背景下,平果市正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平果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