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山。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茅山号子、茅山道教音乐等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揭秘茅山非遗传承,探寻那些神秘文化传承人的传奇故事。

一、茅山号子:劳动人民的呼声

茅山号子是起源于江苏兴化茅山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具有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它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等,其中栽秧号子最为著名,俗称“小妹妹”。

1. 陆爱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陆爱琴,1973年6月出生于兴化茅山,是兴化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2018年5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她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活动、各项比赛等,并荣获各类奖项。

2. 茅山号子传承培训班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茅山号子,茅山镇文化站拟举办茅山号子暑期公益性培训班,优秀学员录入茅山文艺人才库,可推荐参加省、市各项演出活动。

二、茅山道教音乐:颂扬仙圣的赞歌

茅山道教音乐是茅山上清派独有的以颂扬三茅仙圣和上清派主要仙圣宗师及历代修仙济世的得道真人的赞歌。它经过茅山上清派道士的代代相传而沿习至今,是句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1. 何春生:省级非遗传承人

何春生出生于1962年,是茅山道教音乐唯一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擅长笛子、二胡和笙的演奏。他1983年初入茅山道院,师从上清派第60代传人施觉义道长和77代传人周念孝道长,学习了茅山道教斋醮科仪和音乐,全面掌握了上清宗坛音乐文化的形式和内涵。

2. 茅山经忏培训班

1987年,何春生开设茅山经忏培训班授徒传艺,目前有第79代敏字辈徒弟15人,第80代持字辈徒孙8人,为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一己之力。

三、茅山非遗传承的未来

茅山非遗传承人不仅在传承中创新,还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以下是一些茅山非遗传承的未来发展方向:

1. 非遗进校园

通过开展“号子进校园,非遗代代传”活动,让学生感悟家乡文化、了解家乡历史,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2. 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创新非遗产品,让茅山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3. 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茅山非遗文化。

总之,茅山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努力,让神秘的茅山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为茅山非遗的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