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东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彝族作为弥勒市的主要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彝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揭秘弥勒彝族非遗传承的故事,探寻传承人背后的辛勤付出与坚定信念。
阿细跳月:传承千年彝族民间舞蹈
历史渊源
阿细跳月是弥勒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源于阿细人古朴的阿细跳乐。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细跳月。阿细跳月集歌、舞、乐于一体,以1、3、5为核心音乐韵律和四分之五的节拍,构成了特殊音乐节奏和舞蹈形式。
传承人故事
梅志宏,弥勒市西三镇文化站站长,是阿细跳月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自1989年起,梅志宏开始调查收集阿细跳月的传承、乐器、乐调、唱腔、演奏、舞蹈等情况,并整理及编排演出。他带领阿细跳月文艺队连续5次参加红河州大型州庆文艺演出,是红河州唯一一个参加了五个十年州庆的非遗传承人。
阿细先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口传创世史诗
历史渊源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口传创世史诗,发源并广泛流传在云南省弥勒市西山一带。它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传承人故事
西一镇中心小学以挖掘和弘扬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首要任务,将阿细先基文化送进校园,开展阿细先基培训课。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彝族刺绣:精湛技艺代代相传
历史渊源
彝族刺绣是彝族妇女的传统技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享誉国内外。彝族刺绣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传承人故事
普玉珍,武定县猫街镇雄冠彝绣厂的绣坊主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的国家级传承人。她致力于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扬,20余年培训绣娘一万余人。
总结
弥勒彝族非遗传承人用他们的信念和汗水,为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些非遗传承人将继续努力,让彝族文化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