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文化传承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如同守护者一般,默默地将民族瑰宝传承下去。本文将揭秘这些神秘的文化传承者,探寻他们守护民族瑰宝的感人故事。
一、敖包:草原上的神秘守护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敖包是蒙古族人民信仰和祈愿的象征。这些由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或塔形结构,不仅是地标和路标,更是蒙古族人民祭祀天神、祈求平安和丰收的重要场所。
1. 敖包的起源
敖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最初,敖包是作为地标、路标或是领地的界标而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敖包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2. 敖包的结构与象征
敖包通常由石块堆积而成,形状多为圆锥形或塔形。在敖包的顶部,常常插上柳枝或榆树枝,以象征生命力和繁荣。敖包的周围,还会绑上五色绸带,代表着蓝天、白云、绿草、黄土和红火,寓意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3. 敖包的风俗活动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或重要的家庭活动中,敖包祭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带上哈达和供品,围绕着敖包进行祭祀。
二、非遗服饰: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
蒙古族服饰作为活态非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呼和浩特市大学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族头饰非遗文化传承人苏婷艳正在缝制鄂尔多斯乌审旗蒙古族头饰。
1. 非遗姐妹花:一双巧手守护民族服饰文化
苏婷艳对民族服饰有着特别的感情,从小受母亲影响,长大后的她成为蒙古族民族头饰非遗文化传承者,专门从事蒙古族头饰制作。
2. 蒙古族女性头饰
蒙古族女性头饰多采用金银、红珊瑚、绿松石、玛瑙等原料制作。这些华丽的头饰,不仅显示出对服饰的热爱,也便于保存和迁徙。
三、巴拉吉尼玛:成吉思汗文献的守护者
巴拉吉尼玛教授是一位蒙古族学者、成吉思汗文献专家。为了传承草原文化,他和家人用了20年时间,走遍五十多个国家,只为搜集关于成吉思汗的图书、文献。
1. 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
巴拉吉尼玛和张继霞夫妇创建了内蒙古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该馆收藏有关成吉思汗及蒙古史方面的图书、文献达13000多册,类别达5000余种。
2. 蒙古帝国玉玺
巴拉吉尼玛向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捐赠蒙古帝国玉玺,该玉玺复原和研发工作历时近十年。
四、乌力吉吉日嘎拉:马文化的传承者
乌力吉吉日嘎拉是阿鲁科尔沁草原的牧民,他连续9年举办了烙马印、剪马鬃马会,将蒙古族特色马文化不断传承发扬。
1. 烙马印
在阿鲁科尔沁草原,给马打印记的习俗由来已久,为了便于区别自己宗族、氏族、部落以及个人家庭的牲畜,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牧人们用烧红的印子在牛、马、骆驼等身上烙上印记。
2. 剪马鬃
剪马鬃是蒙古族牧民对马进行驯养的重要环节,乌力吉吉日嘎拉家的马群有200多匹,他们精选出性情温和的母马进行挤奶,每天都有60多斤的奶产量。
五、晁娟:搏克传承人
晁娟是金银滩草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女摔跤手,她2019年8月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晏蒙古式摔跤(搏克)代表性传承人。
1. 搏克
搏克作为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特别崇拜摔跤的常胜英雄,过去蒙古女人只是围着蒙古包转,但现在,蒙古族姑娘也开始参与到摔跤中来了。
2. 搏克传承
晁娟在摔跤场上,不仅个个都像女汉子,而且步伐细腻,能坚持能忍耐,这就是蒙古女人特有的能忍耐不抛弃不放弃的特质。
六、呼和达来:擀毡技艺的传承者
呼和达来是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美术老师,他从小耳濡目染奶奶和妈妈制作毡子,参加工作后,他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成为一名擀毡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 擀毡技艺
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擀毡属于集体生产活动,也是人们聚会的好机会。人们把这个生产劳动过程变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活动。
2. 非遗文化进课堂
呼和达来把擀毡制作技艺带到学校,走进课堂,把这些民族手工艺教给学生,他希望用非遗文化进课堂的方式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七、结语
蒙古族文化传承者如同守护者一般,默默地将民族瑰宝传承下去。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敖包、非遗服饰、成吉思汗文献、马文化、搏克、擀毡技艺等民族瑰宝发扬光大。让我们向这些神秘的文化传承者致敬,共同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