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这座位于山东省中部的古老城市,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遗产中,莱芜梆子、莱芜锡雕、莱芜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莱芜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本文将揭秘莱芜文化传承人的名单背后的故事与面孔。
一、莱芜梆子传承人:张克学
张克学,1947年生于莱芜,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戏研究会理事。他自幼随父学戏,6岁便开始学习戏曲表演。张克学在莱芜梆子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从配角到主角,从演员到导演,他德艺双馨,被誉为表演天才。
张克学在梨园生涯中,经历了多次变故,但他始终坚守在戏曲表演的第一线。他在学中思考,在干中悟道,深谙戏曲美学,功夫过硬,样样通达。他整理传统剧目十几部,为剧团及社会各界编演小戏、小品五十多个,撰写了多篇关于莱芜梆子的文章,为莱芜梆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莱芜梆子传承人:李长生
李长生,1963年生,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现任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莱芜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李长生从艺40年来,致力于莱芜梆子的传承发展,以气韵醇厚、声情并茂的特点自成一格,深受广大戏迷喜爱。他先后获得山东省艺术节表演奖和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表演奖等多个专业奖项,得到包括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莱芜市委市政府在内的奖励近20次。
在他的努力下,莱芜梆子表演队伍不断壮大,有60多名青年艺术人才成为莱芜梆子的后备军。他整理恢复传统剧目60多部,并创作出了《儿行千里》等一批优秀的新创剧目,为莱芜梆子的传承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财富。
三、莱芜锡雕传承人:王圣良
王圣良,1959年生于莱城区凤城街道西关社区,莱芜锡雕第八代传人。他幼年时因患小儿麻痹而致残,但自幼跟随父亲王震学习锡雕工艺,技艺精湛。
王圣良的锡雕作品独具匠心,堪称鬼斧神工。他的作品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申报会上以3.2万元的高价被马来西亚一名客商收藏。王圣良的坚持和坚守,使得莱芜锡雕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莱芜方言传承人
莱芜方言作为山东省莱芜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项目,其传承人名单中包括了众多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领域的传承人。他们致力于莱芜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方言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
莱芜文化传承人的名单背后,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一张张充满智慧的面孔。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努力,让莱芜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