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作为中国苗族传统乐器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芦笙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与传承之路显得尤为珍贵。本文将从芦笙的制作技艺、传承人故事以及传承现状等方面,揭秘芦笙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与传承之路。

一、芦笙制作技艺

芦笙的制作技艺是一门独特的工艺,包括选材、制作簧片、组装笙管等多个环节。传统芦笙制作有六百多道工序,其中,簧片是制作芦笙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工艺。

1. 选材

芦笙的制作选材讲究,需选用优质木材、铜、竹等材料。木材要求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铜则要求纯度高、韧性好。在选材过程中,传承人需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2. 制作簧片

簧片是芦笙发声的关键部分,其制作过程复杂。传承人需将铜片加热至红白色,然后反复锻打,直至达到所需厚度。接下来,进行切割、绘线、凿穿、削刺、定型等数十道工序,最终制作出一块能发出圆润声响的簧片。

3. 组装笙管

笙管是芦笙的骨架,由竹管、铜管、木管等组成。在组装过程中,传承人需根据芦笙的尺寸、音质等因素,合理搭配不同材质的笙管。

二、芦笙非遗传承人故事

1. 杨跃:用心传承芦笙制作技艺

杨跃,45岁的区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从小对芦笙制作技艺充满热爱,在外打工十年后,选择回到家乡,成立贵州跃之笙乐器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芦笙制作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2. 潘柔达:巧手匠心造芦笙

潘柔达,7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55年来,亲手制成的芦笙超过3万把,产品已热销至全国各地。潘柔达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积极带徒授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芦笙。

3. 龙鸿飞:芦笙“恋”人

龙鸿飞,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把芦笙制作、技艺传承当成生命的一部分,与芦笙朝夕相伴,相依相恋。

三、芦笙非遗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芦笙非遗传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然而,受限于传播渠道、人才匮乏等因素,芦笙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

1. 政策扶持

政府加大对芦笙非遗传承的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政策等方式,鼓励传承人传承技艺,推动芦笙文化的繁荣发展。

2. 教育传承

学校、社区等教育机构开展芦笙制作技艺培训,培养更多芦笙制作人才,为芦笙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3. 创新传承

传承人不断创新芦笙制作技艺,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芦笙产品,拓宽芦笙非遗传承的渠道。

总之,芦笙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与传承之路充满艰辛,但他们始终坚持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注入新的活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芦笙非遗传承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