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兰坪,一个位于云南省怒江州的小县城,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普米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彩画技艺最为引人注目。本文将带您走进兰坪,揭秘县级文化传承人杨梓艺的故事,探寻非遗传承之谜。
兰坪:非遗的摇篮
兰坪,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摇篮。普米族的掐丝珐琅彩画技艺,便是这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掐丝珐琅彩画技艺的起源
掐丝珐琅彩画技艺起源于元朝,当时忽必烈和丽江阿良联合攻打大理国(普米族人充当了先头部队),留下了部分珐琅工匠及银胎珐琅器皿。这些工匠将景泰蓝的镶联工艺与珐琅器皿相结合,用金属铜丝、银丝和彩沙石、矿粉为主要原料,精心制作出各种风格、图案、颜色、规格的装饰画。
兰坪的传承与发展
约700年前,部分普米族人迁入兰坪,将掐丝珐琅彩画技艺带到这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这一技艺在兰坪的普米族村寨落地生根,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瑰宝。
杨梓艺:非遗的传承人
杨梓艺,出生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一位90后的普米族姑娘。她从小受家族长辈的影响,对普米族的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尤其是对掐丝珐琅彩画情有独钟。
从小痴迷,立志传承
大学毕业后,母亲希望她考公务员,但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传承掐丝珐琅彩画技艺这条路。她认为,这是普米族引以为豪的文化,值得她为之付出努力。
求师学艺,砥砺前行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杨梓艺曾克服重重困难,顺着三江并流一路考察,走村串寨,希望能找寻到该技艺更多的痕迹。她还于2016年拜掐丝珐琅彩画代表性传承人杨继萍女士为师,正式学习该项技艺。
创新与发展
在学艺和传承过程中,杨梓艺认为,兰坪有着得天独厚的有色金属资源,这为掐丝珐琅彩画提供了最自然而完美的原料。她用兰坪不同的矿石粉结合怒江、澜沧江的沙,并坚持将传统工艺性和绘画性完美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千年不会褪色的彩石沙画。
传承之谜:如何让非遗焕发新生
面对非遗传承的困境,杨梓艺认为,要让非遗焕发新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非遗文化,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非遗。
人才培养,后继有人
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选拔优秀人才,传承非遗技艺。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创新发展,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
社会参与,共同传承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传承,形成全民共同传承的良好氛围。
结语
兰坪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杨梓艺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传承非遗的榜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