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竹编,这项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被誉为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体现。本文将带您走进洛宁竹编的世界,揭秘名录里的技艺匠心。
洛宁竹编的历史渊源
洛宁竹编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据《后汉书》记载,洛宁金门山竹厚薄匀,断其两节,问间而吹之,可应凤凰之鸣。这里的“永宁”即今天的洛宁县。洛宁地处洛河中上游,属豫西山区,境内山峦起伏,竹子种植历史悠久,为洛宁竹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洛宁竹编的传承人张永杰,今年已70岁,自15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他不仅是洛宁竹编的传承人,更是这一技艺的革新者。
传承工序
洛宁竹编的工序复杂,主要包括备料、烤竹、蒸竹煮竹、凉竹、盘竹、熏烤、握制定型、扣架、串编等。张永杰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严格,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 备料:洛宁竹编所用的竹子须在冬季采伐,以保证竹子不易霉变、虫腐。
- 烤竹:用碳或竹竿头对竹子进行烤烧,使竹子具备易于捆扎、存放、加工的特点。
- 蒸竹煮竹,凉竹:将竹子劈成篾,蒸或煮后晾干,增强竹篾的柔韧度。
- 盘竹:运用手锯、尖刀、主刀、挖铲、圆刨、木钻等工具进行裁截、刮节、去皮、锯切。
- 串编:对竹篾进行串编、雕刻、印花、饰物点缀,上色打亮。
创新工艺
张永杰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他尝试将竹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竹编工艺品。例如,他制作的竹编果盘、花瓶、头饰等,工艺考究,款式新颖,美观轻便,深受消费者喜爱。
洛宁竹编的文化价值
洛宁竹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传承文化
洛宁竹编的传承,不仅是对一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促进交流
洛宁竹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洛宁竹编工艺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
洛宁竹编非遗传承人张永杰,用他的双手和匠心,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技艺。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洛宁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