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是钟馗画和游集香油月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也是众多非遗传承人辛勤耕耘的土壤。本文将深入探讨灵璧县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分析他们在传承过程中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推动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

钟馗画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之路

钟馗画作为灵璧县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钟馗画非遗传承人尹婷婷,自幼跟随祖父学习钟馗画技艺,后来致力于钟馗画的研究和传承。

尹婷婷在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开办钟馗画培训班,每年免费培训学员300余人。同时,她还担任学校非遗社团兼职辅导教师,辅导热爱钟馗画艺术的学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创新之路

在传承钟馗画的同时,尹婷婷不断探索创新,挖掘钟馗画历史文化内涵。她提出增设非遗师资、支持鼓励开展公益技能培训等建议,为钟馗画传承建言献策。

游集香油月饼的制作与传承

传统工艺

游集香油月饼是灵璧县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传承人李明秉承300年的传统手工工艺,采用独特配料方法,制作出口味独特的香油月饼。

传承挑战

在现代化生产方式冲击下,传统手工工艺面临传承挑战。李明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游集香油月饼,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文化志愿者的贡献

乡土人才

灵璧县农村思政大舞台现场,活跃着一批文化志愿者。他们常年忙碌于村庄社区、田间地头的文化活动中,传承民俗文化、热心公益事业。

传承与发展

2019年,灵璧县入选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全县3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吸纳和培育现代新乡贤、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8000余人,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灵璧县的非遗传承人,以自己的辛勤努力,让钟馗画、游集香油月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面对挑战,他们勇往直前,为推动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期待,在灵璧县这片土地上,非遗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