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水,这座位于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焕发着独特的魅力。本文将揭秘建水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探寻他们如何传承这一千年技艺,并揭秘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

建水紫陶的历史渊源

建水紫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紫陶文化。建水紫陶以其胎质细腻、釉色温润、造型古朴、装饰典雅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肩负着传承千年技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以下是几位建水紫陶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向炳成:从烧窑工人到非遗传承人

向炳成,54岁的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小喜爱书画。1991年,他从一名烧窑工人做起,反复琢磨制陶工艺,研究古代老一辈书画家的作品和创作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向炳成在贝山陶庄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建水紫陶前世今生的地方。

田静:用匠心传承建水紫陶

田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从19岁开始学习制陶,至今已有28年的光阴。她收集、挖掘、整理了108道工序以及各类创新造型,让建水紫陶形成了一套清晰规范的制作流程。

田静致力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建水紫陶行业中来,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谭知凡:创新与传承的践行者

谭知凡,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人,曾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荣誉称号。他在紫陶泥坯阴刻、阳刻一次性完成的新型工艺创新,为建水紫陶工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复杂,主要包括采土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环节。以下是部分环节的详细介绍:

采土制泥

建水紫陶选用当地特有的紫陶土,经过筛选、粉碎、加水搅拌等工序,制成泥坯。

手工拉坯

拉坯是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的关键环节,传承人通过手工旋转陶轮,将泥坯拉成各种形状的器皿。

湿坯装饰

在湿坯上进行装饰,包括绘画、雕刻等。传承人运用独特的技艺,将山水、花鸟等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紫陶器皿上。

雕刻填泥

在装饰好的湿坯上进行雕刻,填上白泥,使图案更加立体。

高温烧制

将填泥后的紫陶器皿放入高温窑中进行烧制,烧成色泽有金石质感、莹润光洁。

无釉磨光

烧制完成的紫陶器皿经过磨光处理,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结语

建水紫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非遗传承人通过传承千年技艺,将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期待,建水紫陶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