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静止的工艺品,更是承载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匠心,蕴含着祖祖辈辈的智慧,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本文将揭开济南非遗传承人匠心独运的神秘面纱,带您走进他们的世界。
一、石担石锁:传承千年,舞动匠心
石担石锁,这项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运动方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济南风靡一时。如今,虽然不再普及,但仍有传承人在努力推广。
66岁的赵存禄老人是石担石锁的传承人,他创立了“双石门”门派,并已收了六位弟子。每天,他和弟子们在百花洲明府城的一座小四合院里练习石担石锁。冬日气温零下,他们赤膊上阵,舞动几十斤的石担,引来围观市民的阵阵叫好声。
赵存禄的父亲赵百顺曾是石担石锁的高手,曾获得华东七省市民族传统运动会优秀表演奖和全国民族体育运动大会石锁第二名。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赵存禄自小对石担石锁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一直坚持练习。
二、陶塑艺术:玩泥巴,玩出圈
44岁的王令涛曾是省内一家五星级酒店的特级厨师,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他改行从事陶塑艺术。
王令涛在现有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钻研体现民俗特色和挖掘具有地域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工艺方法,形成山东济南地区特有的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他的作品极具山东特色,栩栩如生,自成一派。
2018年,王令涛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济南陶塑,成为该项目的唯一区域性传承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非遗传承背后的年轻人
在济南高新区,有一群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90后姑娘孙圣如是一名成骨不全症患者,俗称“瓷娃娃”。尽管生活不易,但她依然热爱手工制作,尤其擅长制作紫砂壶。她的作品独一无二,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年轻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更是创新和传承。
结语
济南的非遗传承人们用自己的匠心独运,让这些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为这些匠心独运的传承人点赞,为济南的非遗文化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