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儿女留下了无数瑰宝,它们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结晶,更是精神文明的象征。本文将带您揭秘这些传承千年的文明密码,探寻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一、伏羲庙:羲皇故里,千年文明传承

伏羲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筑群。相传,三皇之首伏羲氏诞生于此,在这里画八卦、造书契、取火种、作甲历、制嫁娶、创礼乐、立九部、制九针,引导华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

伏羲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柏掩映、绿琉璃覆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伏羲的历史渊源,彰显着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智慧的追求。

二、启母阙:天地之中,千年瑰宝

启母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建于东汉延光二年(1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阙之一。它以独特的结构、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天地之中”的千年瑰宝。

启母阙北190米有一处开裂巨石,即启母石。据《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故后世流传有闻鼓饷夫”的故事。汉武帝游嵩山时,为此石建庙,今庙已不存。

启母阙的结构独特,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3.18米,阙门间距6.8米。西阙阙基为两层长方石板,下层石板较大而薄。阙身用长方石块垂直垒砌在阙基上,共7层,总高2.75米,每层用石2~3块。最上层的石块雕作斗拱,显得古朴而庄重。

三、古玉玉璧:华夏文明的瑰宝与千年传承的神秘力量

古玉玉璧,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千年传承的神秘力量。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玉的神秘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玉具有辟邪的功效。古代流传着许多有关玉能辟邪的传说故事,比如将玉佩挂在婴儿的颈项上可保佑他们平安健康,可见玉被视为可以抵御邪恶力量的守护符。

  2. 玉具有保佑和吉祥的象征意义。按照观察和探索人们相信玉可以带来吉祥和好运。在玉是一种常见的东西,许多人佩戴玉饰品如玉佩、玉镯、玉戒指等,相信它能给自身带来平安、健康、幸福和好运。

  3. 再者玉还具有保健功能。传统医学认为,玉石有很强的保健作用。玉石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人们相信长期接触玉石可调节人体的能量场,促进血液循环、代谢和免疫的功能。玉还有一定的抗辐射和抗磁性能,人们普遍认为佩戴玉饰品能够减少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四、良渚:看见五千年文明曙光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和信仰中心,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的城址规模宏大,稻作农业发达,水利系统功能复杂,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吴家埠工作站站长范畴一直在进行良渚水利考古的工作。前期负责遗址航拍、测绘工作,从2016年开始联合古城周边的一些遗址进行发掘调查工作。

范畴在考古现场。人民网记者 袁蒙摄

良渚的水利系统非常复杂,既对古城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到对下游进行灌溉、运输所需木材的作用。水坝的规划很可能在古城早期就已完成。大量的水利系统,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布局让我们看到良渚时期的文明高度。

五、山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揭秘千年文明,一窥三晋大地瑰宝真容

山西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之一。在众多珍贵的馆藏中,有几件被誉为镇馆之宝,它们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和科学意义,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1. 鸟尊:鸟尊整体以凤鸟为形,头顶有冠,双眼圆睁,喙部闭合,神态安详。其背部有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形成了子母相依的和谐画面。鸟尊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通过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2. 汉代玉璧:汉代玉璧直径达数十厘米,色泽温润,质地细腻,是汉代玉器的代表作之一。玉璧上雕刻着精美的纹饰,既有龙凤呈祥的吉祥图案,也有云纹、雷纹等抽象纹饰,展现了汉代工匠的卓越雕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3. 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被誉为漆艺之花,展现了北魏时期的绘画技艺和艺术风格。

六、人民画报—往事如旧 一眼千年

国博拥有143万余件藏品,藏品丰富、类型多样、精彩绝伦。83.5万件(套)古代文物藏品、3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24万余件(册)图书古籍善本记录着中华文明奔流不息、绵绵不绝的演进历程,展示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壮美豪情。

徜徉在此,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禀赋和不懈追求,是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是身为中国人的无比豪情和拼搏精神。

七、行走河东,探寻非遗“文明密码”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给山西运城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辰。目前,运城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省级非遗项目183项、市级非遗项目413项。

非遗项目不仅体现了运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亦是当地多元文化和独特地理环境的生动展现。关公、后土娘娘、盐湖及鹳雀楼、普救寺、秋风楼等具有鲜明运城地域特色的元素,出现在面塑、澄泥砚、桃木雕刻、掐丝珐琅等众多非遗作品中。

沿着黄河看非遗,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非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结语

华夏瑰宝,传承千年文明密码。这些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瑰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