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湖南桑植,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红色记忆和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桑植民歌、红军村、仗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唤起了人们对乡愁的深刻记忆。

桑植民歌:土家族文化的瑰宝

桑植民歌,作为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内容丰富,包含了人类生存、劳动创造、土家渊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等内容。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奏鲜明庄重,声调深厚雄壮。2006年,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植民歌的传承方式独特,依靠桑植民俗风情,节日集会等形式进行思想、情感、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无意识的,没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习俗中的一部分,但它却很好地保留了民歌中最为完整的部分,且极富生命力。

红军村:红色记忆的见证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龙潭坪镇下辖的行政村,曾被称为毛垭村。在1934-1935年,这个仅30户100多人的村庄,有30多人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几乎家家有人参加红军,有7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这里是真正的红军村,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三湘儿女的精神血脉。

红军村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展馆中陈列了贺龙元帅戎马一生的人生历程。这里是一片饱经鲜血浸染、烈火洗礼、百炼成钢的红色热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向前。

仗鼓舞:白族文化的瑰宝

麦地坪白族乡地处桑植县东北部,是著名的泉乡,也是著名的仗鼓舞之乡。麦地坪是白族祖先钟千一、谷均万、潘弘等人的落脚地。相传到了元朝中期的某年某月,民家兄弟在家打糍粑,与官差火拼起来,兄弟三人用粑粑棰与官差斗,从此麦地坪一带的民家人每年打糍粑,都必须围着场地,持木杵舞蹈一番,以示纪念。

麦地坪仗鼓舞历史悠久,有来头、有看头、有奔头。如今,仗鼓舞传承后继有人,连小学生也跳仗鼓舞,每到夜晚,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学习仗鼓舞技巧。

五道水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五道水镇是湖南桑植的西北大门,位于湘鄂西边界,总面积289.5平方公里。五道水镇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国家级生态镇。五道水镇是桑植民歌的发源地,也是全省8个民歌乡镇之一。

五道水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工作要求,围绕旅游促镇,产业兴镇,为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了一片繁荣的文化景象。

结语

湖南桑植,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在这里,千年文化传承,乡愁记忆深处的桑植,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