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之滨,鄱阳湖畔,是一块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彩。本文将带您揭秘湖口非遗,探寻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背后的民间技艺秘密。

湖口绣艺:千年历史的绣花艺术

湖口绣艺,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湖口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其工艺讲究,程序为构思、剪样、贴花、配线、上绷、刺绣、装裱或制衣。构思和刺绣是关键环节,构思决定了意境,而刺绣则通过针法和线质线色直观彰显效果。

湖口绣艺通过图案和文字的组合,饱含吉祥寓意,表达了湖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新屋装修、服饰装扮、点缀日用品、婚丧寿庆等等,都有绣艺的展现。2019年,湖口绣艺被列入第七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口十锦音乐:五六百年历史的传统音乐

湖口十锦音乐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擂鼓冲锋、鸣锣收兵,受戏曲及道教音乐的影响,成于明,盛于清,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它是人们庆祝丰收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是祭祀活动、节日庆典、上红丁等民俗活动的一种传统礼仪,也是人们休闲时陶冶情操的一种娱乐活动。

湖口十锦音乐因全曲演奏十段曲牌,故称十锦。打十锦是打击乐与管弦乐的合奏形式。其曲牌由《丝纽》《雁边翅》《长槌》《挑帘》《工尺尚》《四丁尽》等合编而成。表演形式一般以家族组队,可坐奏,也能边走边打。2016年,湖口十锦音乐被列入第六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口剪纸: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

湖口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每到逢年过节时,大家都喜欢剪窗花来装点生活。

湖口剪纸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古老的剪纸艺术大放异彩,众多湖口剪纸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多次获奖,并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刊登。

湖口粑俗:米粑文化与民间风俗的结合

湖口粑俗,是江西北部,长江之滨,鄱阳湖畔的米粑文化与民间风俗相结合,具有民间地方特色的一种习俗。在漫长的历史中,粑的习俗已渗透到湖口劳动人民的生活当中。

逢年过节、生养寿庆、定婚成亲、丧葬敬祖、参神拜佛、栽田割禾、做屋上梁、待客馈赠等,乡民们无不做粑,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湖口的粑,品种有二十多个,其中的麻糍粑、柳米粑、糯米粑、炒米粑、印粑和豆粑为湖口的六大粑。

湖口青阳腔:明代戏曲剧种

青阳腔又名湖口高腔,是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池州地区后,与当地的土语音调、俚语俗曲相结合,并吸收了浙江余姚腔的成份,发展为一种新兴的戏曲剧种,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得名。

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前后,徽州腔和青阳腔一度凌驾于昆曲之上,被誉为天下时尚徽池雅调”,后流入赣北,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特别是湖口,农村群众学唱曲文风气很盛,手抄脚本几乎家藏户有,围鼓坐唱村村皆是,职业班社如雨后春笋,闹遍了整个鄱湖之滨。

湖口草龙:稻草编织的艺术

湖口草龙编织技艺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的民间传统活动。一条精编草龙至少需要12道工序,主要是用到稻草、毛竹和木料。

草龙编织工序虽多,最难的还数骨架制作。骨架制作看着随意,其实有严格的角度和尺寸要求,两个不同的龙头,不管头上哪个部位,误差都不能超过一公分,否则就不是龙的样子了。

总结

湖口非遗是湖口县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湖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这些非遗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