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了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高校积极申报文化传承基地,并参与激烈的答辩评审。本文将揭秘高校文化传承基地答辩的流程、关键要素以及传承与创新如何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交织,探讨哪些高校将脱颖而出。

一、答辩流程

  1. 自主申报: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选择具有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申报。
  2. 材料评审:评审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出具有潜力的项目。
  3. 现场答辩:申报高校向评审专家进行项目介绍,包括项目背景、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
  4. 专家评审:评审专家根据答辩情况,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
  5. 公示结果:最终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入选高校获得文化传承基地资格。

二、关键要素

  1. 项目特色:申报项目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传承基础:高校应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传承基础,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3. 创新机制:项目应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机制,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4. 实践效果: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效果,培养一批具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学生。
  5. 社会影响:项目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三、传承与创新

  1. 传承:高校文化传承基地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举办文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高校文化传承基地应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点,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设计等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四、脱颖而出

在激烈的答辩评审中,以下高校有望脱颖而出:

  1. 项目特色鲜明:如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基地,具有世界公认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和教学水准。
  2. 传承基础扎实:如我校申报的“中华龙狮舞”传承基地,自2009年开展项目传承建设工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3. 创新机制完善: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徽派雕刻”传承基地,将徽派技艺融汇于行,工匠精神深植于心。
  4. 实践效果显著:如中国地质大学的“双一流”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培育了一批具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学生。
  5. 社会影响广泛:如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总之,在高校文化传承基地答辩中,传承与创新是关键。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科技、艺术等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