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这座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历史名关,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剑门关豆腐和剑门纸偶。这两项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更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一、剑门关豆腐:千年传承的美食记忆

剑门关豆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相传,蜀汉末年,姜维、廖化在剑门关抵御魏军时,当地百姓为了支援军队,家家户户磨豆浆、做豆腐,用豆腐犒劳士兵,以豆渣喂养军马。这一举措使得蜀军士气大增,成功解除了剑门关的危机。自此,剑门豆腐便声名远扬,成为当地的传统美食。

剑门豆腐的制作工艺独特,讲究选材、磨浆、煮浆、点浆、压制等多个环节。当地人民世代相传,使得这一美食得以延续千年。如今,剑门关镇上有一百多家经营豆腐的店家,各式各样的豆腐菜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帅府”豆腐宴更是名声在外,每年要用近10吨豆腐,成为剑门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剑门纸偶: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剑门纸偶,又称白龙纸偶,是剑门关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技艺源于唐宋时期的木偶戏,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发展成为集雕塑、绘画、戏剧表演、歌舞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

剑门纸偶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扎纸、泥塑、绘画、装裱等多个环节。制作出来的纸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剑门关,纸偶戏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表达人们情感和信仰的重要方式。

剑门纸偶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1人。曹楚、曹国强父子是白龙纸偶的第三、第四代传人,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创新这一民间艺术,为剑门纸偶添光加彩。

三、传承背后的动人故事

剑门关豆腐和剑门纸偶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这两项非遗项目传承至今,成为剑门关的文化名片。

在剑门关豆腐的传承过程中,许多豆腐世家将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使得这一美食得以延续。在剑门纸偶的传承过程中,曹楚、曹国强父子等传承人,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这些传承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他们坚信,只有传承好这些非遗项目,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结语

剑门关豆腐和剑门纸偶是剑门关千年非遗的杰出代表,它们见证了剑门关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非遗文化,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