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滚灯,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滚灯传承者默默付出的努力和坚守。本文将带您走进滚灯传承者的世界,揭秘他们背后的故事。
滚灯的历史渊源
滚灯,又称“滚灯舞”,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民间舞蹈。据史料记载,滚灯最早可追溯到宋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滚灯表演通常以圆形灯笼为道具,舞者手持灯笼,通过旋转、跳跃等动作,使灯笼在空中旋转如飞,极具观赏性。
滚灯传承者的坚守
王正荣,柘林镇社事中心滚灯志愿队伍的带队老师,从事滚灯文化传承和创新事业40余年。他先后获评奉贤区道德模范、感动奉贤十大人物”、区十大明星指导员、奉贤区首届齐贤修身达人、上海电视台滚灯王”等称号。
传承之路
王正荣的滚灯艺术工作室靠墙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滚灯,有的崭新还待完成,有的已经破旧正等待修补。从裁剪到贴纸,从修复到点亮,王正荣都是一个人完成。这样一个直径120厘米的滚灯,光是贴纸一项工作,就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创新与传承
王正荣在滚灯艺术上不断创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挖掘胡桥滚灯,到用镭射纸取代涂漆的办法让滚灯更有光泽感,再到2012年前后,独自研究出给滚灯穿上LED灯带,实现夜间表演,王正荣的一生似乎都是在让滚灯亮起来。
独特的表演形式
为了让滚灯始终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王正荣的日常工作正是修修补补。滚灯要在地上滚的,球这么大,磕磕碰碰的,很容易碎。因此,演出前,要经常性修外包装和里面的亮灯。
滚灯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滚灯非遗的进一步推广,滚灯表演一年约有40余场,修补工作则全依赖王正荣一人。有人问王正荣,一个人做这些琐碎的工作,会不会感到厌烦?而王正荣却感慨道:从事滚灯艺术40余年,滚灯早已像自己的一个孩子。
结语
滚灯传承者王正荣的故事,只是众多滚灯传承者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努力,让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滚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将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