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独特的“三宫”文化,即宫面、宫灯、宫酒。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藁城千年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文将深入挖掘藁城三宫的起源、发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带您领略古文化的精髓。
一、藁城三宫的起源
1. 宫面
藁城宫面历史悠久,起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据《藁城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时期,藁城一带的面食艺人就以制作挂面而闻名。宫面以精粉、精油、粗盐为原料,经过和面、饧面、开条、盘条、上轴、分面、上架晾晒、拽条、拉丝、阴干等十几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
2. 宫灯
藁城宫灯制作技艺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藁城宫灯分为18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以滚圆式宫灯最为著名。宫灯制作工艺精湛,融剪纸艺术与宫灯造型于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3. 宫酒
藁城宫酒酿造技艺源远流长,始于商代。据考古发现,1973年藁城台西商代酿酒遗址出土了国内最早的酒曲实物。藁城宫酒采用独特漤酒技艺,酿造出的酒清澈透明、窖香浓郁、醇厚绵爽、回味悠长。
二、传承人揭秘古文化精髓
1. 藁城宫面制作技艺传承人——籍辰堆
籍辰堆,省级非遗项目藁城宫面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十岁起,他跟随师傅学习宫面制作技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这一古老技艺。
在籍辰堆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宫面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和面、擀片,到上杆、拉丝,每一个步骤都需严格把控。尤其是上杆环节,需要两人合作,将面条缠绕在两根相距约20厘米的杆上,这既考验技艺,也考验体力。
2. 藁城宫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志刚
张志刚,国家级非遗项目藁城宫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宫灯制作技艺,现已传承数代人。
张志刚向我们展示了宫灯制作的独特工艺,从剪纸、糊纸、上色到组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匠心。他说:“宫灯制作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3. 藁城宫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刘建平
刘建平,国家级非遗项目藁城宫酒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宫酒酿造工作已有40多年,对这一传统技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刘建平告诉我们,宫酒酿造技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选材、发酵、蒸馏、陈酿等环节都需严格把控,才能酿造出醇香四溢的宫酒。
三、结语
藁城三宫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传承人的努力下,这些古老技艺得以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期待,藁城三宫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