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近年来,上海监狱积极探索将非遗文化融入罪犯教育改造,通过传承与创新,让非遗之光照亮罪犯的心灵,助力他们走向新生之路。本文将揭秘非遗文化在上海监狱的传承之旅。
非遗文化走进监狱
1. 项目引进
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等监狱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非遗传承的号召,引进了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南桥撕纸、徐行草编、松江顾绣、簸箕画等13项非遗矫正项目。这些项目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为罪犯提供了学习和创作的平台。
2. 教学模式
监狱通过聘请非遗传承人、组织罪犯学习非遗技艺,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五角场监狱和未成年犯管教所,罪犯们通过学习徐行草编,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从而促使他们感悟生活的美好,感念回归的向善。
非遗文化助力罪犯改造
1. 心理矫治
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耐心、专注、细致等品质,有助于罪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例如,在白茅岭监狱,通过紫砂壶艺术矫治项目,罪犯们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了匠人的精神,从而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
2. 价值观重塑
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有助于罪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青浦监狱,通过顾绣项目,罪犯们学会了尊重生命、珍惜当下,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认识错误和遗憾。
3. 职业技能提升
非遗技艺的学习,为罪犯提供了就业机会,拓宽了他们的择业能力。例如,在上海市新收犯监狱,通过举办罪犯文化节活动,罪犯们展示了他们在非遗技艺学习中所取得的成果,为回归社会打下了基础。
非遗文化传承的成果
1. 纪录片获奖
上海市青浦监狱拍摄的纪录片《格子里遇见非遗》荣获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2024年度短视频大赛三等奖。该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访了监狱这一特殊环境中,一群特殊的“手工艺人”如何在铁窗之内,用匠心独运的双手,重新诠释生命意义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媒体关注
上海监狱的非遗文化矫治项目受到了沪上知名英语媒体的关注。报道《Prisoners ‘connect the dots’ to aid reform》以媒体视角和英语表达,呈现了作为上海监狱罪犯艺术矫治项目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丰瓷刻在服刑人员教育矫治中的运用和实践。
3. 社会认可
非遗文化传承项目不仅提升了罪犯的素质,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非遗进大墙”教育成果展,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不乏权威主流媒体。
结语
非遗文化在上海监狱的传承之旅,不仅让罪犯在改造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大门。在今后的发展中,上海监狱将继续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与罪犯教育改造的深度融合,为更多迷途者照亮新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