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守护与传承非遗的重要使命。本文将探讨高校基地如何通过创新模式,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
高校基地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1. 资源整合
高校基地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平台,能够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师资力量、研究设备、场地等,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2. 人才培养
高校基地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培训班、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一批具备非遗传承能力的专业人才。
3. 科研创新
高校基地依托学科优势,开展非遗相关研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4. 社会辐射
高校基地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高校基地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模式
1. “非遗+高校”模式
“非遗+高校”模式是指高校与非遗传承人、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非遗传承与创新。例如,泰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系签订实践教学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非遗高校模式,实现校地深度融合。
2. 传承基地建设
高校基地建设传承基地,为非遗传承提供稳定的平台。如山西高校建设百个基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盖民族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
3. 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组织专家、传承人等开设选修课,培养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
4. 社团建设
高校基地鼓励学生成立传承项目传习所、学生兴趣小组等社团,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传承意识。
5. 工作坊建设
高校基地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以传承项目为主打的工作坊,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和现场实践体验活动。
6. 科学研究
高校基地依托学科优势,开展非遗相关研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高校基地在非遗传承中的挑战与对策
1. 挑战
(1)传承人才短缺
(2)传承模式单一
(3)传承效果不明显
2. 对策
(1)加强传承人才培养
(2)创新传承模式
(3)加强宣传推广
结语
高校基地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校基地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地应继续努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