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道,作为苗族古老婚嫁习俗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婚嫁仪式,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解码刻道文化,并揭秘与之相关的名匠名录。

一、刻道简介

刻道,又称刻木或歌棒,是苗族歌手必备之物。它以枫木为材料,刻录各种代表歌词内容的符号。刻道长、短、方、圆、粗、细均无规定,以方便携带为佳。刻道主要用于反映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对于了解和研究苗族的起源、迁徙、图腾崇拜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刻道文化名匠

1. 吴通贤

吴通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半个世纪的刻道守护者。他用手抚摸刻道,向前来文化展示馆体验的小朋友们讲述苗族古老的婚嫁习俗。吴通贤50年来不遗余力地宣传推荐刻道,并教授徒弟制作歌棒、唱古歌,希望通过更多人体验,将这个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2. 吴治光

吴治光,贵州施秉人,1946年生。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道代表性传承人。吴治光师从本寨歌师,是当地苗族刻道的第九代传人。他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刻道文化,将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

3. 朱炳仁

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国内外知名机构收藏。朱炳仁在传承和弘扬刻道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4. 钟连盛

钟连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清新细腻、风格典雅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钟连盛与朱炳仁共同创作了《五牛中国尊》,为刻道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三、刻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刻道文化传承

刻道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人的徒弟。他们通过教授歌棒制作、唱古歌等技艺,将刻道文化传承下去。

2. 刻道文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刻道文化逐渐融入现代生活。许多地区以刻道为主题,开发旅游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这一古老文化。同时,刻道文化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四、结语

刻道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解码刻道文化名匠名录,我们了解到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刻道文化,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