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常州,这座拥有3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反映了常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本文将带您走进常州非遗的世界,揭秘这些千年文化在画中流转的奥秘。

常州非遗概述

常州非遗是指常州市范围内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常州共有1228项非遗项目,其中1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如金坛刻纸、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等。

常州梳篦:宫梳名篦

常州梳篦制作技艺源于魏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精湛,原料主要有毛竹、牛骨、生漆等,从原料到成品,须经过72道半工序。常州梳篦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和实用的功能而闻名,被誉为“宫梳名篦”。

制作工艺

  1. 选材:选用优质毛竹、牛骨、生漆等原料。
  2. 制作梳子:将毛竹制成梳篦骨架,再进行雕刻、打磨、上漆等工序。
  3. 制作篦子:将牛骨制成篦子骨架,进行雕刻、打磨、上漆等工序。

文化内涵

常州梳篦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其雕刻图案丰富多样,有花鸟、人物、山水等,体现了常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留青竹刻:竹韵江南

留青竹刻是一种在竹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起源于唐代,明代时与书画结缘。常州留青竹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制作工艺

  1. 选材:选用优质毛竹。
  2. 雕刻:在竹器表面进行雕刻,图案主要有花鸟、人物、山水等。
  3. 上色:用天然颜料对雕刻图案进行上色。

文化内涵

留青竹刻作品线条流畅、构图精美,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常州人民智慧的结晶。

乱针绣:针尖上的艺术

乱针绣是一种以细针密线进行刺绣的技艺,起源于常州。其特点是针法多变、线条细腻、色彩丰富。

制作工艺

  1. 选材:选用优质丝绸。
  2. 刺绣:用细针进行刺绣,图案主要有花鸟、人物、山水等。
  3. 上色:用多种颜色进行上色。

文化内涵

乱针绣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被誉为“针尖上的艺术”。它体现了常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常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常州市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常州非遗。

非遗进校园

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培养他们对非遗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培养非遗传承人

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师徒传承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确保非遗技艺得以传承。

举办非遗活动

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如非遗文化节、非遗技艺展示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结语

常州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常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千年文化,让它们在画中流转,传承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