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承德,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这些千年技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揭秘承德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探讨他们在传承路上的坚守与努力。

承德非遗的丰富内涵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曲艺、戏剧、传统医药、体育游艺与竞技、民俗等多个类别。其中,丰宁满族剪纸、隆化二贵摔跤、契丹始祖传说、山庄老酒酿造技艺、板城烧锅酒五甑酿造技艺、宽城背杆、丰宁滕氏布糊画、抡花等9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承德清音会、燕山大板、萨满舞、宽城大口落子、丰宁满族木作技艺等59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有134项列入市级保护名录。

传承人的坚守与努力

滕氏布糊画:郝如香的传承之路

滕氏布糊画,被称为“中华百艳,华夏一绝”,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五代传承人郝如香,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她与设计师展开合作,将布糊画融入日常生活,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更为实用的作品。此外,她还与社区、高校开展合作,创办了青年潮流布糊画体验节,建起了布糊画主题民宿,线上线下讲授布糊画制作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中来。

山桃木雕刻:邢士海的匠心独运

山桃木雕刻技艺,拥有200余年的历史。第八代传承人邢士海,在传承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匠心独运。他不仅从家族传承,还让村民乡邻参与制作,用自己的方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面塑技艺:李全永的创新之路

河北承德面塑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一门极具承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第七代传承人李全永,将承袭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诸多别出心裁的面塑作品。他大胆创新改进做面人用的材料,提高了面塑作品防腐、防潮、防蛀、防褪色的性能,使作品表面更加鲜亮、光滑。

传承路上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非遗传承人在努力坚守和传承,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以及市场认可度不足等问题。然而,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加大,非遗传承人迎来了新的机遇。

结语

承德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坚守和努力,让千年技艺得以传承。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传承的路上,他们能够将这份瑰宝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