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许多古老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本文将揭秘几位非遗传承人如何将古老文化焕发新生,为读者呈现他们背后的努力和智慧。

一、非遗传承人马绍锐:让斑铜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马绍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制作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人。他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对斑铜制作有着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艺。多年来,他在文化传承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让斑铜这一特色工艺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 继承传统技艺:马绍锐在继承传统斑铜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和设计理念,为会泽斑铜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 创新开发:马绍锐与团队成员一同查阅、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对斑铜材料的物理、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攻克了斑铜工艺品生物防锈的难题。
  3. 拓展题材:马绍锐创新开发出斑铜梅兰竹菊挂屏、九圜宝鼎、铜商宝鼎、斑铜立马等精美的斑铜工艺品,用斑铜制作了一些人物肖像,填补了会泽斑铜人物肖像的空白,进一步拓展了斑铜工艺品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力。

二、非遗传承人斯曲巴桑:让班戈谐钦焕发新生

斯曲巴桑,非物质文化遗产班戈谐钦的传承人。他将祖辈流传了近200年的班戈谐钦跳到了拉萨、跳到了北京,让这一优秀的民族舞蹈焕发出新的光彩。

  1. 深入基层:斯曲巴桑深入基层、深入民间,走遍全区各地,了解和掌握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 传承技艺:斯曲巴桑将班戈谐钦这一优秀的民族舞蹈传承好、发展好,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
  3. 推广传播:斯曲巴桑通过参加各类文艺调研和重大活动,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遗传承人俞友鸿:让古建焕新生

俞友鸿,婺源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于一个匠人家庭,16岁时开始跟着师傅学习木工技术,用5年时间基本掌握了婺源三雕技艺的所有手法。

  1. 修复古建筑:俞友鸿担负起了家乡古建筑保护和修复的任务,对一百余栋明、清古建筑的木雕进行了修复。
  2. 传承技艺:俞友鸿收徒传艺二十余年,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需要我们一代代传下去。
  3. 创新设计:俞友鸿耗时3年制作的木雕《皇帝狩猎图》,将50余位人物和30余只鸟、兽雕刻在不到3平方尺的楠木上,体现了高超和纯熟的技艺。

四、非遗传承人陈丽君:让越剧焕发新生

陈丽君,越剧新星。她不仅唱红了越剧,更是用一腔热血复兴了我们的国粹经典。

  1. 深入挖掘:陈丽君深入研究越剧的历史、表演技巧和音乐特点,为越剧注入新的活力。
  2. 创新表演:陈丽君在舞台上将越剧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将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推广传播:陈丽君通过参加各类演出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越剧。

五、非遗传承人贡觉杰:让唐卡技艺焕发新生

贡觉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勉萨派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一位85后唐卡画师,也是家族第五代传承人。

  1. 坚持学习:贡觉杰从小学习唐卡技艺,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技艺不断提高。
  2. 创新创作:贡觉杰在唐卡创作中融入现代元素,使唐卡作品更具时代气息。
  3. 传承技艺:贡觉杰积极培养新一代唐卡画师,为唐卡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结语

非遗传承人在传承和发扬古老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和推广传播,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非遗,让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