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深入了解非遗传承的现状和未来,我们对话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之路。
一、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
1. 年轻一代对非遗认知度低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有近65%的90后和00后年轻人表示对非遗技艺兴趣有限,并认为它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这一现象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减少,认同感有所降低,进一步加剧了非遗传承的文化断层。
2. 传统技艺传承困难
许多非遗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而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这些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同时,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使得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3. 市场化程度不高
相较于其他文化产业,非遗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而难以持续发展。
二、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与创新
1. 莫志鸿:石刻艺术的传承者
莫志鸿,玉溪石刻艺术的第五代传承人,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与石头结缘。他毕业于济南美术学院,师从韩美林教授,后又追随四川美术学院叶毓山教授,从事真人肖像及城市雕塑。莫志鸿的雕刻题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建筑构件为主,作品全部由手工精雕细琢而成。
莫志鸿在传承玉溪石刻艺术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广非遗文化。他认为,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玉溪石刻艺术。
2. 常燕:剪纸与服装设计的结合
常燕,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文化馆馆长,将非遗剪纸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创作出能穿的“剪纸”服饰。她认为,将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常燕带领团队制作剪纸服饰,不仅让剪纸艺术得以传承,还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屡获好评,成为庆阳剪纸艺术的代表。
3. 付学军:金属版画的传承与创新
付学军,金属版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历时8年创作了金属版画《清明上河图》。他采用非遗技艺线条刀花的雕刻技法,以金属板为纸,以刻刀为笔,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繁荣景象。
付学军在传承金属版画技艺的同时,还不断进行创新。他的作品在光的折射下闪闪发光,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透视感,为金属版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王志慧:花馍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王志慧,邯郸市面塑-花馍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河北福禄花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她将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下来,并赋予其新的寓意和时代色彩。
王志慧将花馍制作技艺与食品科技相结合,开发出多款口味和款式的花馍产品。她的企业被评定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之路
1. 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2. 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
3. 推动非遗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鼓励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创、教育等产业相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增强非遗文化的创新意识
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科技相结合,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语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让这些千年瑰宝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