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里,历史文化的传承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用智慧和匠心守护着千年文化的火种。本文将揭秘川北历史文化传承人的故事,探寻他们如何将传统技艺和知识代代相传。
一、皮影戏:光影摇曳中的匠心传承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川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王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四川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阆中王皮影第七代传人。他40余年来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专注于川北皮影戏的保护和研究。
1. 坚守与传承
王彪10岁跟随戏班演出,耳濡目染的同时,又得爷爷王文坤的言传身教,练就了一身本事。上世纪80年代初,王家班活跃于川北各个地区,婚丧嫁娶、小孩满月、乔迁之喜、老人过寿必请皮影。然而,随着电影电器的普及,皮影戏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王彪曾一度南下广东闯荡,但始终没有忘记皮影戏的传承。
2. 多彩人物与技艺
王皮影戏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包括历史、神话、传说故事等。王彪在传承皮影戏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皮影戏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二、川北老银:银饰中的匠心传承
川北老银,是广元乃至川北地区特有的古老技艺,起源于明清时代,已有300余年历史。周伶利,川北老银银饰制作技艺第十代传承人,自17岁开始学艺,至今坚守纯手工加工老银的道路。
1. 技艺传承与创新
周伶利在传承川北老银技艺的同时,不断学习新技能,将现代审美融入银饰设计,使川北老银更具市场竞争力。
2. 传承与发扬
周伶利不仅自己坚守老银技艺,还积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川北老银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三、川北薅草锣鼓:民间音乐的匠心传承
川北薅草锣鼓,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境内的一种地方民间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王绍兴,青川县板桥乡铁炉村的王氏薅草锣鼓传承人,为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传承与发展
王绍兴从学艺经历、表演程序、演唱技艺等方面,对川北薅草锣鼓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
2. 传承与保护
王绍兴积极推广川北薅草锣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间音乐。
四、川北大木偶戏:木偶人生中的匠心传承
川北大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有300余年历史。李乐,川北大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用37年的演艺生涯,诠释着木偶人生中的匠心传承。
1. 坚守与传承
李乐从小生活在木偶世家,深受家族文化熏陶。他从事川北大木偶戏表演已有37年,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创新与发展
李乐在传承川北大木偶戏技艺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使木偶戏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五、川北民歌:巴山风情的匠心传承
川北民歌,是巴山风情的一种独特表达。通江县非遗传承线上展播推出的《月儿落西下》,讲述了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凄美爱情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 传承与发展
《月儿落西下》传承了川北民歌的传统唱腔和表演形式,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气息。
2. 传承与保护
通江县非遗传承线上展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川北民歌,为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贡献。
六、结语
川北历史文化传承人用智慧和匠心,守护着千年文化的火种。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川北历史文化传承人将继续努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