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三峡东段南岸,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不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巴东文化传承者的传奇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着巴东的文化根脉,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寇准的勤政爱民
在巴东的历史长河中,北宋名臣寇准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寇准曾任巴东县令,他勤政爱民,劝农稼穑,把巴东治理得林茂粮丰,百业兴旺。人们感激寇准的恩德,称他为“寇巴东”、“寇青天”。
寇准在巴东三年县令任期届满,要离开巴东。得知此消息,巴东百姓心中不舍,纷纷赠送礼物。寇准却婉拒礼物,他说:“你们拿去卖了添置耕牛、农具,把地种好。只要你们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不愁吃,不愁穿,比送什么礼物给我都好。”
二、万民伞的传说
寇准离开巴东的那一天,人们纷纷送伞给他。据说,这是寿宁寺里的长老和尚出的主意。长老和尚说:“我说一件礼物,你们做好了送去,保证寇大老爷会收。”长老和尚打了一个谜语:“随身带,跟人走,下雨不离手。”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是要送伞给寇准。
这把伞被称为“万民伞”,它象征着巴东百姓对寇准的感激之情,也成为了巴东文化传承的一个象征。
三、非遗文化的传承
巴东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巴东县,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
撒叶儿嗬,又称跳丧舞、打丧鼓,是土家族的一种丧仪歌舞习俗。在亡人的灵柩前,男人们踏着鼓点载歌载舞,场面气氛欢快热烈。撒叶儿嗬起源于殷末周初的武王伐纣之歌,汉代称巴渝舞,最早的历史文献见唐樊绰的《蛮书》。
为了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东县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非遗传承馆的参观、皮影戏表演、藤艺编织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巴东的非遗文化。
四、纤夫文化的传承
巴东县地处长江三峡东段南岸,历史上曾是纤夫的重要聚集地。木船曾是三峡巴东纤夫的重要谋生工具,承载着一代代山里人的梦想。
如今,巴东县的一位73岁老农杜远慈,用8年的时间手雕古木帆船40多艘,他的作品被巴东县博物馆乃至央视收藏。杜远慈老人说:“我从15岁就开始学木工,那时候生活苦的很,机械也不发达,长江水运的主要工具就是木船、帆船、蓬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纤夫的艰辛生活和文化。
五、廪君文化的传承
廪君文化是巴东县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其核心价值在于“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崇大尚新、厚德载物、开放包容、忠诚信义”。近年来,巴东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廪君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规划,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摄影大赛、祭祀活动等,让廪君文化在巴东焕发出新的生机。
六、结语
巴东文化传承者的传奇故事,是巴东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着巴东的文化根脉,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让我们向这些巴东文化传承者致敬,希望他们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