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川走书,作为宁波镇海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国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深入探讨蛟川走书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以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保护。
一、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蛟川走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据传,镇海县城小南门的一位名叫谢阿树的艺人,因其居住地附近城墙上刻有“蛟川”二字,便以此为名,创立了蛟川走书。早期蛟川走书以一人演唱为主,没有乐器伴奏,仅用两只酒盅和一根竹筷,通过敲打节奏进行自唱自和。
2. 发展
抗日战争前夕,蛟川走书逐渐演变成一唱一和的形式,并开始在庙宇、祠堂或晒场地进行表演。演唱者开始使用静木、纸扇、手帕等道具,伴奏也改用竹板、竹鼓,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抗战胜利前夕,二胡、扬琴等乐器被引入伴奏,进一步丰富了蛟川走书的表现形式。
解放后,蛟川走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演形式多样化,伴奏乐器也更加丰富。琵琶、三弦、箫、笛等乐器被加入其中,使得蛟川走书的音乐更加优美动听。
二、艺术特色
1. 曲调丰富
蛟川走书的曲调种类繁多,其中常用的有20余种,如小起板、基本调、赋调、抗调、词调、平湖、哭调等。这些曲调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表演形式独特
蛟川走书的表演形式独特,生旦净末丑都由一人来演,演员在表演中能够根据角色的不同,变换声调和表情,极具表现力。
3. 传承与创新
蛟川走书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例如,现代书目方面有《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使得蛟川走书更具时代感。
三、传承与保护
1. 传承人培养
为了保护和传承蛟川走书,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培养民间艺人。通过师徒传带,使得蛟川走书的技艺得以传承。
2. 资源建设
为了更好地传承蛟川走书,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还投入资金,进行资源建设。例如,建设传承基地、出版相关书籍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蛟川走书。
3. 活动举办
为了提高蛟川走书的知名度,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还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如曲艺调演、研讨会等,让蛟川走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
四、结语
蛟川走书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代,我们应更加重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蛟川走书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