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鲤鱼灯,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吉安鲤鱼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制作工艺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力求全面展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风采。
一、历史渊源: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吉安鲤鱼灯起源于赣南地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传,鲤鱼灯最初由兴国移民带到吉安县固江棚下村,并在当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鲤鱼灯的起源还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章水岸边的鲤鱼岭上,有一修炼多年的鲤鱼精,常在章水泛滥时兴风作浪,欲跳过龙门成龙,却给两岸百姓带来水患。百姓不堪其扰,官府便命能工巧匠在鲤鱼岭筑塔镇住鲤鱼精,但塔无顶,鱼尾仍能摆动,水患未除。于是,人们仿效龙灯,制作八只鲤鱼灯,追随龙头,名为“久久长”,以追寻龙头成神。这则传说虽无详细文字记载,却在赣南客家民间广为流传,为鲤鱼灯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二、艺术特色:灵动活泼的舞蹈表演
吉安鲤鱼灯的表演由一只庄严的鳌鱼、九只活泼的金丝鲤鱼和一只淘气的小虾组成。它们亲密团结,互相咬着尾巴前进,象征着追求幸福美好的龙门。在前进的征途中,它们时而迷失方向,时而遭遇乌贼的侵犯,但在鳌鱼的带领下,它们勇敢拼搏,最终在黑夜中走向光明。
鲤鱼灯的舞蹈动作结构包含十六个花节:鳌鱼进场、鲤鱼出洞、单拆篾塔、双拆篾塔、斜拆篾塔、双斜拆篾塔、三盏球、漂带、上水翻潭、劈柴、寻食、跳龙门、穿龙门、积塔、团龙、咬尾。这些动作细腻地描绘了鱼虾的生活特征,时而来回游动,时而上下翻滚,构成了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将生活真实与艺术创造融为一体,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三、制作工艺:精巧细致的非遗技艺
鲤鱼灯的制作材料以竹篾为主,辅以纸张、布料等。制作过程包括扎制骨架、糊纸、绘制、安装光源等步骤。传统的鲤鱼灯使用皮纸糊壳,内部点燃蜡烛;现代则改用纱布蒙壳,内置电池和灯泡照明。鲤鱼灯的形体小巧,头尾活动自如,舞动时栩栩如生。
四、传承与发展: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
吉安鲤鱼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多次参加全省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1950年代和1960年代,吉安县固江鲤鱼灯曾参加过全省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周恩来总理还曾接见过演员。当时的中央文工团还将鲤鱼灯带到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让这一民间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五、当代价值: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吉安鲤鱼灯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还能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鲤鱼灯文化节、开发鲤鱼灯文创产品等方式,可以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结语
吉安鲤鱼灯,这一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