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海阳市,位于山东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海阳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剪纸、皮雕、海阳大秧歌等技艺尤为著名。本文将深入探讨海阳非遗传承的现状,揭秘这些古老技艺在当代社会的活力与挑战。
海阳剪纸: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渊源
海阳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据考证,宋朝时期海阳民间就出现了剪纸技艺。历经千百年,海阳剪纸在民间得以流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承现状
海阳剪纸于2016年被列入第五批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海阳市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剪纸艺术家王倩倩的作品《兔儿爷》在“癸卯全国剪纸艺术精品展”中获得一等奖,展现了海阳剪纸的艺术魅力。
当代活力
海阳剪纸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还与生活紧密相连。剪纸艺术家王倩倩将剪纸作品制作成抱枕、鼠标垫、书签等衍生品,使剪纸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
海阳皮雕:匠心独运的技艺传承
历史渊源
海阳皮雕技艺起源于1904年,李鲁鹏的曾祖父李德春从俄国学习皮雕技艺,回到故乡后将其传承下来。如今,李鲁鹏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继续发扬这门技艺。
传承现状
李鲁鹏的皮雕作品以海阳大秧歌为主题,展现了丑婆、傻小子等艺术形象。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远销英国、美国等地。
当代活力
李鲁鹏计划用半年时间,将海阳大秧歌中所有代表性人物形象做成皮雕作品,进一步推广皮雕技艺。
海阳大秧歌:民间艺术的瑰宝
历史渊源
海阳大秧歌起源于明朝初年,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而著称。
传承现状
海阳大秧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海阳市多次组织剪纸创作培训班,培养了数十名剪纸创作者。
当代活力
海阳市新元中学将海阳大秧歌引入校园,让学生们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烟台移动利用5G云直播技术,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播注入新活力。
结语
海阳市的非遗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古老技艺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海阳市将继续加大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力度,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