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历史长河中,文化传承如同悠扬的旋律,穿越时空,触动心灵。在这其中,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BGM(背景音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带您走进文化传承的背后,揭秘那些令人动容的BGM故事。
一、老物件的故事:小三弦的传承之路
1.1 三弦古韵,历史的回响
追溯至秦朝的悠远岁月,三弦古韵,名曰秦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北方之域,人们唤它大三弦,而在温婉的南方,则以小三弦相称。在北方,它曾是宫廷独奏的雅音;于南方,则融入民间合奏的欢歌。三弦,这中国传统乐器的瑰宝,即便在现代西方乐器如钢琴、吉他、小提琴风靡之际,其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1.2 艺术力量,希望的种子
自2008年起,青浦监狱民乐队的诞生,为这把小三弦赋予了新的生命。作为乐队的先驱,它不仅是演奏的器具,更是艺术与希望的象征,见证了青浦监狱艺术传承的绵延不绝。岁月流转,2011年,新声艺术团在青浦监狱诞生,作为上海首个由外籍服刑人员组成的艺术团体,它如同一股清流,用中国传统乐器的美妙旋律,滋养着每一颗迷途的心灵。
1.3 心灵治愈,文化的交融
在新声艺术团的舞台上,小三弦再次奏响,它不仅教会了外籍服刑人员演奏的技巧,更引领他们跨越文化的鸿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许多外籍服刑人员,在初入青浦监狱服刑的那一刻,或许还带着迷茫与不安,但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他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二、古籍焕新,文化续焰:《重回永乐大典》微短剧
2.1 古籍修复师的使命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故事被岁月尘封,等待着被重新唤醒。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便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古画,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与古籍修复师邵白一同揭开《永乐大典》的神秘面纱。
2.2 书灵的启示
剧中,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所学员邵白偶然发现《永乐大典》残本,并与书灵“元鉴”奇妙邂逅,一段跨越千年的对话就此展开。书灵“元鉴”作为连接古今的密码,引领邵白完成修复工作,更予以邵白启发,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
2.3 文化传承的意义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也同主角一起触摸历史,挖掘内心的文化记忆,逐渐领悟古籍修复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三、文化遗产结硕果:利川灯歌的传承与发展
3.1 利川灯歌的历史
利川灯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它承载着利川地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利川灯歌始于清初,表演形式独特、精彩纷呈,是歌唱、锣鼓、舞蹈的融合与统一。
3.2 传承人的责任
自2018年启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以来,利川市落实遗产活化利用,扎实推进非遗工作,不断提升文化底蕴,推动非遗出圈出彩,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利川灯歌就位列其中。
3.3 年轻一代的担当
谭琴琴带动60多名文艺爱好者传承利川灯歌,队员年龄段横跨老中青,她表示:“我们作为年轻一代,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把利川灯歌传承下去。”
四、中轴线上的动人旋律:老北京文化的传承
4.1 方喆的使命
十年间,一辆自行车、一支镜头,他跑遍了北京城大小胡同,捕捉着那些文化记忆,讲述着老北京的故事。他就是方喆,鼓楼人艺的创始人,一个对老北京文化充满深厚情感的80后。
4.2 微电影的力量
前不久,方喆用微电影讲述北京中轴线的故事,频频在京城大众文化节目中亮相,走红网络。
4.3 传承与传播
方喆的微电影作品《中轴线上的非遗传承人》《中轴线上的爱情》《中轴线上的老字号》等,用微电影的方式徐徐道来,别有一番悠长绵延的韵味。
结语
历史旋律在传承中焕发新生,那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BGM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文化传承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